《創業之都研究——創業何以深圳強》連載24

第五章 移民成就創業文化流動

版次:P58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5年05月19日

文 ︱ 上善

3.4 文化加速流動,深圳創業文化實現大發展

較之20世紀80年代“深圳觀念”的全國性影響,90年代深圳的文化產業迅速發展,文化與旅遊、文化與高新科技、文化與市場結合的文化企業不斷湧現。有意思的是,今日回首,時勢造英雄、也正是當年的這種文化與經濟、文化與科技等的結合,較好地迎合了資訊時代迅速到來的全球性文化經濟大潮,推動了深圳文化產業融合多個傳統行業,形成異軍突起之勢,文化的服務、賦值功能得以全面彰顯,一個文化積澱薄弱的年輕城市,悄然實現著另一種意義上的文化崛起。2003年深圳“文化立市”戰略的出臺,開啟了深圳自覺進行文化發展戰略定位,主動推進,將城市文化作為城市競爭軟實力的新階段。深圳創業文化也迎來了繁榮和快速發展的時期。

2019年2月,作為國家戰略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出臺;8月,中央《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這兩份重要檔都對深圳未來發展提出了新目標新要求。就文化領域看,《綱要》要求深圳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促進人文灣區建設。《意見》則將“城市文明典範”列為深圳五個戰略定位之一,要求深圳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高水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更具競爭力的文化產業和旅遊業,努力成為新時代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引領者。

2020年1月18日,深圳市委、市政府辦公廳聯合出臺了《關幹加快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深辦發【2020】3號文。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未來“深圳應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重大歷史機遇,發展更具競爭力的文化產業,加快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構建以品質型內涵式發展為特徵的高水準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深圳成為國際文化創新創意先鋒城市”。作為《意見》的配套政策. 深圳市政府還同步出臺了《深圳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辦法》(深府規1202012號文),進一步規範完善對文化產業的資助、獎勵等多元化扶持引導措施。

可以看出,深圳正在“明目張膽”追求著它的著文化瑰夢。深圳華為集團、騰訊集團等7家“世界500強”企業,邁瑞、大疆等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已成長為享譽海內外的行業龍頭。也擁有華強、華僑城、雅昌等文化領軍企業,40多家文化上市企業,3000多家規模以上文化企業,5萬家中小微文化企業。這些企業借助於5G、微信和抖音等大眾視頻平臺和社交平臺,彙集新聞資訊、動漫遊戲、網路文學、網路音樂、網路視頻等數字文化資源,匯成資訊傳播的整體性生態系統,帶動社交新媒速發展,成為大眾文化消費產品,形成了巨大的資訊生產和傳播能力。因此,科技、資訊、文化的快速流動,加速並立體化了深圳的形像傳播,增加了文化流通的速度與品質。創新創業也隨之逐步國際化,帶動了深圳精神的全球流動,眾多海外人士吸引到回深,深圳正在實踐著“省際移民城市”向“國際移民城市”的進階。

傳統移民帶來的文化衝突具有被動性,移民與主流社會之間的文化融合往往難以實現,其過程往往相當漫長。積極的和雙向選擇而來的移民帶來的文化衝突則具有主動性的特質,並且這一新移民文化取向指向的是現代化、都市化和全球化,因而當代深圳移民文化演繹的是一個從傳統邁向現代、從鄉村奔向城市、從地方走向世界的故事。並且由此而來的文化的斷裂與無序、混合與混雜具有了天然的合法性。因此,這一時期的深圳是主動移民,是夢想的驅動,內在的驅動,這種“內驅型”移民正在創造新的夢想之城。

4

小結:最具文化流動性的城市

創業神話擁有文化內核。城市精神也是具體的,它可以表現為城市人的各種觀念,包括城市理想、城市身份認同、文化偏好、風俗習慣、人文關懷、審美風格、市民精神風貌等等。我們依然可以“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猶如人與人可以依照不同的指紋區分一樣,不同的城市與城市,也應該有足以標識自身獨特性的精神指紋即城市精神的獨特性。而當大量移民聚集在移居地以後, 會讓此時產生的移民文化較少包袱, 較少框框, 具有較大的開拓性和開放性, 比較容易接受新生物, 比較容易進行新的探索和實驗, 這正是移民文化獨具的魅力。

從深圳移民城市精神的形成說明,文化對於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的這一作用是通過影響人的偏好、行為方式乃至交易成本實現的。而文化的形成,既與經濟、社會系統有關,也與政治和政策體系有關。因此,在城市化和現代化過程中,必須採取措施促進文化流動和創新,發揮文化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基於移民城市特質的理論創新的力量。深圳學界特別注重理論總結和創新,將建市以來移民城市文化實踐的經驗,進行系統化和結構化,形成了理論的力量,體現了深圳學人的理論自覺。我們要直面深圳文化積澱薄弱、移民城市特徵,建立“文化流動”理論框架闡述深圳文化建設道路的特殊性,為建設“深圳學派”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石和重要突破口。“文化流動”從理論上回答了深圳等這樣一個沒有悠久歷史的移民城市,能不能建設文化高地這一理論問題。深圳社科院原院長彭立勳認為,在全球化流動的大背景下,文化積澱論已經不能解釋城市文化發展的規律:“為什麼一些曾經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很深厚的地方到了今天卻成了文化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文化發展積澱相對落後的城市和地區卻在文化發展上相對居上?”推動一個地方的文化發展的原因,與其說主要在於文化積澱和文化存量,不如說在於文化流動和文化增量。創業文化作為深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如此。

移民文化在文化流動中促進了城市精神內核的形成。一是移民文化強化了人們的開放與創新意識。向社會開放,是指人與他人公平競爭、互助合作、和諧發展,其實質是求善。文化的流動意味著文化越來越多地被理解為每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歷史過程,這也是文化多樣性的生成過程。二是移民文化培養了人們的和諧思想。每一位移民都是文化的載體,且都會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異,同時應對著新的文化壓力和標準。承認各自文化的差異,推動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就愈來愈多成為人們的文化選擇,也由此體現著移民文化的開放與包容、和諧與統一。三是移民文化激發了人們的競爭意識。每個移民都很現實,要為生活打拼,其實在骨子裏,他們總是在為夢想不斷努力、奮鬥。合適則留下來,生根、開花、結果,不合適則收拾行囊再出發。四是移民文化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動力。移民文化本質上是一種流動文化。深圳的研發強度指數達到全國平均水準的兩倍多,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持平,創業者的奮鬥中產生了大量的成功故事,這些成功的故事又不斷強化著移民文化中的冒險精神,最後大大降低了深圳移民文化整體的風險規避度。

深圳已經走過了文化自覺的覺醒和文化自信的塑造階段,進入到文化自強的探索發展階段。深圳要打造創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的“四型文化”來支撐深圳的文化自強實現。即:深圳需要打造觀念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的創新型文化;需要打造不斷追求工具理性、價值理性的智慧型文化;需要打造包容創業、包容多樣文化、包容公共意識的包容型文化;需要打造朝氣蓬勃、堅韌剛健的力量型文化。其中創新型文化對於創業發展尤為關鍵,因為它包含的是觀念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是深層次的、內核的創新。深圳必將持續促進文化流動,建好人民滿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示範區,打造世界城市文明典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