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連續17個月黃金背後的邏輯

“囤”黃金背後的邏輯

版次:P14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4年04月22日

近一段時期,黃金走強。圖片來源:大公文匯資料圖片

文 ︱ 蔡恩澤 財經媒體專欄作家,晶蘇傳媒首席分析師

4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2024年3月末官方資產儲備情況。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末,中國黃金儲備7274萬盎司,而2月末為7258萬盎司。這也是中國人民銀行自2022年11月以來,連續第17個月增持黃金儲備,累計增持了1010萬盎司黃金,按區間均價測算,對應增持金額超1400億元。

黃金需求主要有首飾加工、科技製造、金融投資、央行儲備等要素。近年來,不少央行增持黃金,對於穩定全球黃金需求與市場價格起到一定積極作用。

各國央行一直是黃金市場的重要採購者。據統計,各國央行的持金量約佔有史以來全球黃金開採總量的五分之一。央行囤積黃金並不稀奇,但眼下各國央行囤金的邏輯與以往不盡相同。中國連續增加黃金儲備主要出於三個方面的考量:

一是順應國際金價持續上漲的市場形勢。今年以來,在美聯儲貨幣政策確定轉向的背景下,諸多因素共同推動了國際金價強勁上漲。4月5日,國際金價再次大漲,倫敦金、紐約金日內漲超40美元,均刷新歷史高位。其中,倫敦現貨黃金大漲1.77%,報2329.57美元/盎司;COMEX黃金大漲1.76%,報2349.1美元/盎司。而黃金市場的買賣規律是買漲不買跌,在高價位助推之下,消費者對黃金的需求量也劇增。為滿足市場需求,央行必須加大儲備。中國黃金協會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黃金消費量達到1089.69噸,同比增長8.78%。瑞士海關報告顯示,自2023年1月至今,瑞士向中國運送了762噸黃金,較去年同期增長21%。中國央行增持黃金,在為經濟和消費的下一次擴張作準備。畢竟,科技製造和民間對於黃金的需求都很旺盛。

二是應對美國公共債務風險持續上升的風險。黃金兼具金融和商品的多重屬性,有助於調節和優化國際儲備組合的整體風險收益特性。各國央行的儲備資產,首先考慮的是安全性,其次是很好的流動性,最後才考慮到回報。央行持續增持黃金的一大目的是分散自身儲備資產的構成,減少對某一主權貨幣的過度依賴;另一方面則是看重黃金在全球金融資產價格波動加大趨勢下的避險功能,有助於降低儲備資產的波動幅度。而在地緣衝突、SWIFT等國際基礎設施“武器化”綁架下,美元信用正在下降,美元國際債務的泡沫風險越來越威脅到債主國的貨幣安全。在此情勢下,國際央行普遍優化官方儲備資產結構,通過加大黃金儲備提升官方外匯儲備多元化,紮緊圍檔,以抵禦外來貨幣風險的滲透,增強金融體系發展韌性。根據各國央行公布的數據,今年1月份全球官方黃金儲備增加了39噸,是去年12月17 噸淨購金量的兩倍以上,也是全球央行連續第八個月實現淨購金。中國央行合理加大黃金儲備有助於分散美元債務外溢風險,確保儲備資產保值增值,增強官方儲備資產穩定性。

三是為持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夯實基礎。人民幣若要實現國際化,必須具有普遍接受性和價值穩定性。除了國家信譽擔保之外,必須有足夠的黃金儲備作為基礎,提高人民幣的“含金量”。黃金儲備具有超主權的信用擔保功能,特別是在貨幣發行主體陷入危機時,黃金儲備能夠為主權貨幣提供最後的擔保護欄,維持該貨幣的信用。當年英鎊、美元在成為國際貨幣時,其國家黃金儲備分別佔到世界50%和60%以上。儘管1971年布林頓森林體系崩潰後,代之而起的牙買加體系削弱了國際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度被各國廢棄,黃金不再是過去金本位下的唯一國際貨幣,但黃金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黃金儲備的增加能夠賦能國家紙幣信用支撐作用,提升國際信譽度。我國央行連續增持黃金符合人民幣國際化的考量。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求“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統籌推進跨境貿易投融資便利化、人民幣國際化和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這意味着央行增持黃金是堅持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方向。

不過,目前黃金儲備在中國儲備資產中的佔比仍然較低,黃金儲備總量與中國經濟體量和外匯儲備總量仍不匹配,根據世界黃金協會日前更新的數據,截至2月末,美國黃金儲備最多,達8133.5噸,在官方儲備中佔比高達69.7%,德國、意大利、法國等也均超65%,對比中國黃金儲備佔比則僅有4.3%,遠低於全球14%左右的平均水平。再考慮到金融安全、儲備資產多元化等方面的需求,未來還有繼續增持黃金的空間。

盛世藏古董,亂世買黃金。黃金是無可爭議的最可靠的避險資產。展望黃金市場的未來走勢,在變亂交織的國際局勢下,美元可能走弱的預期和世界經濟不確定性的預判,是推動金價沖高的重要心理因素,黃金的投資價值正被情緒價值左右,黃金中長期內易漲難跌或成大概率事件。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