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香港政治精英幫你釐清“35歲”求職迷思

版次:P33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4年01月15日

董建華

葉劉淑儀

譚耀宗

文 ︱ 本刊記者 沈雨青

剛剛年滿30歲的凱西(音),上個月剛剛結束自己的第四次內地公務員考試,在結果尚未出爐之際,凱西向記者透露,自己已經開始準備第五次考試,被問及為何執着於“考公”,她有一肚子苦水。

“因為(現在工作)太不穩定了,27歲之後,我每次跳槽,都會被面試官問,最近有沒有計劃結婚、生小孩。所以我必須抓住35歲前的最後機會(內地職場一直存在35歲後裁員幾率大增的“魔咒”,投考公務員亦有小於35歲這一硬性年齡限制)。”

2017年,彼時的凱西從新加坡一所頂尖大學畢業,數年國外的漂泊生涯,讓她迫不及待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氛圍當中。但6年過去了,現在的凱西,直言自己有點後悔,“只想快點‘上岸’,有穩定的工作。”

在這一刻,記者突然為自己感到慶幸,慶幸自己在同年(2017年)作出了留港工作的決定。

30到40歲,在香港,正是最受歡迎的求職年紀。

35歲或許是個新開始

如果說,內地年輕人投考公務員,更多投射是對私企/外企“35歲魔咒”的擔憂,那麼在香港,就是另一個故事。

2023年年初,香港民意研究所發布了最新一份《市民最熟悉政治人物》名單,當中,香港市民最熟悉的在世政治人物,依次為:特首李家超,前特首林鄭月娥、梁振英和董建華,新民黨主席、行政會議召集人

葉劉淑儀,前特首曾蔭權,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以及譚耀宗等等。(該調查僅用以量度市民熟悉程度,不代表民望高低)。

這份名單中涉及的人物,顯然全部是香港頂級政治精英,但縱觀他們的職場晉升之路,則主打一個來去自由,年齡在他們的人生履歷中,似乎從來不是阻滯。

首先,數名高官/前高官當中,不乏陳茂波、葉劉淑儀為代表的,“半路辭職”派。

1977年,22歲的陳茂波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會計學士學位畢業,獲李福樹會計師樓聘用,成為一名會計師;不久後,進入香港公務員體系,先後任職稅務局助理評稅主任及建造業訓練局會計主任兼秘書長。

但他似乎並沒有在公務員體系中流連,1984年,29歲的陳茂波,選擇轉戰私企——新昌集團。1990年,35歲的陳茂波創辦了“陳茂波合夥會計師行”,此後十數年,陳茂波似乎與香港政壇,漸行漸遠。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陳茂波商而優則仕,從49歲(2004年)開始密集擔任社會公職,重回政壇,並逐步進入大眾視野。從2004年至2008年,陳茂波先後擔任禁毒基金會管理委員會委員,突破機構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青島市委員會港澳政協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策略發展委員會、經濟發展及與內地經濟合作委員會委員,法律援助服務局主席,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成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港澳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會計界)等公職。

葉劉淑儀亦然,1950年出生的葉劉淑儀在25歲時獲香港政府招聘為政務主任,成為香港公務員;更在1998年,成為香港首位女性保安局局長,當時,她所統領的八大紀律部隊,人數合共約63,000人,佔全香港整體公務員隊伍的三分之一,一時風頭無兩。但在2003年,葉劉淑儀卻選擇辭職,赴美國史丹福大學修讀東亞研究碩士課程,2006年畢業後,她組建了民間智囊組織匯賢智庫,但直至2008年,她才憑藉成功當選立法會議員一職,逐漸重回香港政壇。

還有董建華、譚耀宗等“半路出家”派。

董建華於1937年7月7日生於上海徐匯區,1960年,他畢業於英國利物浦大學,其後在美國生活十年,曾於美國奇異任職,1965年又到家族企業在紐約的分公司開拓了香港至歐美的航線。1982年開始主理家族企業——東方海外。

直至1992年10月,他被時任港督彭定康委任為香港行政局非官守議員,才開始正式踏足政界,這一年,他已經55歲。當然,後來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即1997年,他擊敗楊鐵樑、吳光正及李福善等數名競爭者,成為香港特區政府首任行政長官。

還有譚耀宗,成長於九龍深水埗唐樓的板間房,中三輟學後以中環永安百貨公司售貨員和櫉窗設計員為職業起點,直至1985年,36歲的他,成功當選勞工界立法局議員,並逐漸開啟自己的政治生涯。

當然,香港政壇中亦不乏李家超(20歲加入皇家香港警察)、林鄭月娥(23歲加入港府任政務主任)、陳國基(23歲加入港府入境事務處)、鄧炳強(22歲加入皇家香港警察)等,初畢業時即加入港府,通過數十年“體制內”打怪升級的經驗,一路走上政壇巔峰的人士。

言而總之,香港政治精英職場歷程大相徑庭,有人在29歲時從公務員體系辭職,有人在36歲時開始從政,有人在53歲時離開政界赴國外進修,有人在55歲時毅然選擇踏足政界。但他們都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即他們全部站在或曾經站在香港政壇的最中心,站在了大眾視野的聚焦點。最後,記者想說的是,每人的花期都不同,亦希望這些港府高官的過往歷程,可以為各位看官在破除職場年齡迷思上提供一點新思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