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文明意義與美學創造

版次:P54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4年10月14日

文 ︱ 藝衡

我們經常用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世界正在“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來說明當今世界的風雲變幻和未來發展的波瀾壯闊。但是,鮮有人提及這一切的最終力量來自哪里?那就是以人工為智能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

一、人工智慧與人類文明新形態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石器、青銅器、鐵器、蒸汽機和電力,分別決定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而今天高速迭代發展的人工智慧,正在創造一種嶄新的文明形態。雖然,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對人類文明新形態都很重要,但是,新質生產力是最根本的決定性作用。

第一,它將徹底改變社會分工。人工智慧賦能各行各業,將實現效率、品質以及迭代升級等方面的跨越性發展,這會讓大量的人停止手裏的工作,原有的傳統生產方式,也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甚至以往的“萬人之事”將來一“人”能當,原有的社會階層固化將會被打破和重新組合。

第二,它將極大地改變人類的價值觀念。在人與機器交互範式不斷升級的背景下,人工智慧技術能夠創造出與其相適應的時代文化和時代精神,而人工智慧可能採集帶有文化偏見的數據,以及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也會衝擊人們的社會倫理和文化價值觀。但人工智慧技術的開源發展屬性,使其更具有開放性,這也將打開人們的思想價值體系,從而形成具有更加開放、包容、智慧、創新等特質的“智能文化”。

第三,它將再次整合各種人類文明。人工智慧可以更快地將各類資訊技術、思想觀念等傳播和應用到世界各地,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和各個文明之間的壁壘,為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創造了廣闊空間和高效途徑,讓不同文明體高效地學習和吸收其他文明中的優秀文化、文明成果。這也能夠消弭人類的隔閡,形成更加和平融洽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乃至“大同”世界。

第四,它將給我們一個更有創造性和享受性的世界。人工智慧有望把人類從重複性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無限拓寬人們的想像邊界,為創意的產生和釋放提供強大的實現力量,讓“全民創意”真正實現,同時,推動科技創新,從而激發一波又一波的科技革命。而人工智慧正深入參與社會治理,推動治理方式更加人性化、精細化,增強整個社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五,它將重新定義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通用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可能會催生人工智慧“類人體”等新的社會群體。而人工智慧的發展也會推動生物技術的進步,一方面,人的思維、壽命都會因此而延長,另一方面,也會挑戰人類的現有生存方式,從而威脅碳基生命在地球上的絕對主導地位,甚至開創一個新“人類”時代或者叫“類人”時代。馬斯克曾說“人類只是矽基生命的生物啟動程式”。這值得我們警醒。

這一切都說明,未來已來。空前的機遇和蘊含的危機已經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人類需要“助手”,也需要某些領域的“替代者”,但是絕不能把“助手”和“替代者”變成損害者和征服者。所以,當前科技倫理和社會倫理亟需達成全世界共識。

目前,包括中國、美國、歐盟、日本等經濟體,都以法律或軟規則的形式對人工智慧等科技創新產品進行約束。比如歐盟的《人工智慧法案》。在這些的基礎上,還要儘快形成人工智慧倫理治理的世界共識,建設專門的科技倫理問題審查、審判機構,對違反倫理的主體進行法定懲罰。

二、人工智慧與美學創造

人工智慧技術的迭代發展,會催生新的藝術門類,引發審美範式的變革,產生全新的審美體驗,也同樣會對美學帶來空前的機遇和挑戰。

首先,改變美學創造主體。一是人機合作可能成為美學創造的主導模式,人工智慧完成創意和初創,人們再去精雕細琢創造更高階的作品。二是人工智慧也可以獨立進行美學創造,不再是必須具有人類的心靈才能進行,它的本質是一種數據演算法。三是人工智慧將會創造出更多美學領域,從而引發美學價值的重新介定。目前,詩歌、抽象畫、音樂、書法等已成為人工智慧最先佔據的藝術領域。

其次,創新審美形式和效果。人工智慧讓萬物互聯,也讓美學從文學、藝術等層面更廣泛地滲透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美學和創新創意層面,不僅突破審美藝術邊界,也讓審美更加大眾化。在審美體驗上,帶來更多互動式審美,以及涉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沉浸式審美,改變人類審美娛樂方式,讓人們在追求“生活嚮往”中更加愜意地“詩意棲居”。

再次,增強美學發展驅動力。人工智慧讓每個人都能夠把自己想表達的內容美學化,讓“全民創意”更豐富地呈現,為每個人實現創意夢想提供更多的現實可能性和選擇性,在世界上真正呈現百花齊放的美學境界,創造出亦真亦幻、穿越時空的美學形象。並且,能夠為傳統美學賦予現代意義,實現工具理性與人文關懷的相互賦能,創造多元、開放、包容的審美風尚。

最後,打破人類審美理性。人工智慧有潛力創造出超乎想像的藝術形式,其生成的作品可以呈現抽象、擬物甚至幻象特徵,可能顛覆現有合乎歷史和道義標準的美學原則,迫使人們重新思考美的定義和標準。人工智慧還可能操控審美標準,一方面,通過海量數據測算和抽象出“審美公約數”,並廣泛推廣和應用;另一方面,人工智慧還可能引發審美偏見和審美異化,會對不同文明的審美語境和審美習慣、審美價值觀帶來衝擊。但,我們有信心強調,無論美的形式怎樣千變萬化,最終也不會取代和改變人的心靈之美。

當然,這種創造也會引發版權問題。人工智慧對已有資訊的檢索和加工,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創作和再創作而產生的“似曾相識”感,對人類作品的知識產權構成威脅。這些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應對。

三、幾點建議

面對新時代,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要帶頭擁抱人工智慧技術。開展好“人工智慧+”行動,主動引進人工智慧研究者、創作者和場景應用團隊,探索和開闢出“人工智慧+文化”也就是“科技+文化”領域的新賽道、新鏈條、新生態,打造 “人工智慧+文化”產業高地。

二是要持續推進“全民創意”。要充分發揮藝術家和創意文化企業的引領作用,打造各類有影響力的創意平臺,讓千家萬戶不同年齡、職業的人們的創意成果不斷展示,開展學校、企業、社會等多層次創意作品徵集和展示活動,制定檢閱和激勵辦法,探索創意交易管道,促進文化創意和審美的交流。

三是要推動美學滲入更多領域。當代重大和顛覆性成果幾乎都來自於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美學創造也要與科學、技術和工程等領域相互支持,要創造平臺讓作家、藝術家與企業家、工程師、設計師等更多地交流,加強各領域的整合能力。

這個時代,每天都發生著變化,空前的機遇和空前的挑戰同時到來了,我們要把握機遇,深入開展“人工智慧+”行動,推動人工智慧的大發展,營造全民創意的濃厚氛圍,加快生產蘊含“真善美”價值觀的數據要素,持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快速形成和高質量發展,積極創造城市文明的新形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