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術到影視,內地到香港,詠春“拳來拳往”

版次:P71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4年01月01日

李小龍(右)和葉問 資料圖

文 ︱ 本刊記者 張如瑾

1949年,葉問來到香港開館授課,那時的他應該沒想到自己的詠春拳將來能揮展到香港電影、文化界,乃至對世界影視文化產生影響。

香港武術的黃金時代

從1950-1970年,中國內地南北各門各派的武術師父都來到香港設館授徒,這段時間成為了香港武術最興盛時期。據《止戈為武:中華武術在香江》的作者、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麥勁生估計,1960、70年代是香港武館的全盛時期,多逾400間,有說習武術者多達9萬人。

習武之風在香港流行,也離不開影視行業的東風。據香港武術聯會武術顧問廖國存介紹,率先令武術在香港本土化,是關德興的功勞。他說:“當時關德興飾演一系列黃飛鴻的電影,令香港人普遍認識武術,從而紛紛到武館學習。”而談到香港功夫片,就少不了聊到葉問揚名立萬的徒弟李小龍。當年,第一部電影《葉問》打的旗號,是“李小龍恩師傳奇”,藉着這個名頭,“一代宗師葉問”走進大眾視野。年少時期李小龍在香港九龍生活讀書,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其後以詠春為本,化而創立自己的截拳道。1970年,李小龍從美國回到香港主演以功夫為題的動作電影《唐山大兄》而大獲好評,李小龍迅速展開其知名度。此後他主演了《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及《死亡遊戲》,此4部半動作電影震撼了整個影壇,而且在國際上迅速聲名鵲起。

詠春高手化身電影人 詠春故事廣為流傳

李小龍將武術帶到國際大銀幕,震撼了影壇,深深影響整代人,使學習詠春的風氣也流行起來,詠春的故事也被搬上了螢幕。黎應就是香港電影圈多面手,他1987年導演的《天賜良緣》,由張曼玉、鄭裕玲、張學友、夏文汐主演,票房一千一百多萬,是他執導以來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品。於此同時,黎應就還是詠春高手,他於1957年隨葉問宗師弟子招允師傅學習詠春拳術,因為招師傅的關係,年少時的黎師傅有很多機會接觸葉問宗師,在初近電影圈時,他曾擔任過兩部香港第一代詠春電影《贊先生與找錢華》和《敗家仔》的詠春拳顧問。黎應就曾經說過,“有幸有緣將詠春拳首次在電影《贊先生與找錢華》和《敗家仔》中呈獻給觀眾,迴響不絕,實是意料之外。詠春實是很簡單的功夫,簡單到無人相信,二攤、搒、伏、衝鎚,四個手法如語言聲母,不同的配搭組合千變萬化。有如電影,也是簡單到不得了,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組合變化寫畫人生。大千世界,藝術盡在其中。”

《贊先生與找錢華》和《敗家仔》這兩部電影都是講述詠春傳入香港前,其嫡傳弟子梁贊的故事,其中《敗家仔》被稱為詠春教學片,而梁贊弟子“找錢華”的原型,正是葉問的師父陳華順,陳華順曾經做過帳房師傅,因而得名。《贊先生與找錢華》作為一部於1978年上映的電影,其中主角的名字被用到了2017年TVB的電視劇《溏心風暴3》中。在劇中黃永正的弟妹叫梁順華(關菊英飾),她的弟弟叫梁贊(阮兆祥飾),並且在片中梁順華因為早年做過收銀員所以外號也是“找錢華”,梁贊的中文外號是“佛山贊先生”,英文外號叫“Like Gor”,後者是因為“點贊”的“贊”英文就是Like(Gor就是“哥”的英文諧音寫法)。兩位詠春人物的名字在《溏心風暴3》中“重現”,梁贊是名字和外號直接挪用,而梁順華是名字將陳華順的名字顛倒改成了“順華”,外號“找錢華”照搬。這對姐弟對應了古代一對師徒,穿越感十足,讓粵港地區的觀眾感到趣味十足,也可見詠春、武術、佛山作為文化符號在粵港地區的影響力。

用性命拍電影的龍虎武師

上個世紀70-80年代,香港電影業繁榮,一度被稱為“東方好萊塢”。在行業內出現了一批負責武打動作的動作特技演員,簡稱武師。他們為了把電影拍好,可謂都是“亡命之徒”,據電影《龍虎武師》的導演魏君子介紹,70年代後期武術指導發展為各大家班,成為以某個龍虎武師為核心的固定的小集體:洪家班、劉家班、成家班、袁家班,基本上匯集了最核心的龍虎武師。洪家班的《速食車》、福星系列、《東方禿鷹》,10部千萬票房,有7部都是洪家班出品。拍戲時,門口經常停著救護車。劉家良是正宗洪拳的傳人,拳拳到肉,硬橋硬馬。一打就是幾分鐘,幾十招下來,每一招每一式都不能錯。劉家班的《南北少林》、《醉拳2》裡的動作,都偏向彪悍、靈巧。袁和平,找到了靠模仿李小龍起步的成龍,拍《蛇形刁手》,成就了成龍的功夫喜劇。成龍熟知京劇和雜耍的動作,所以在成家班的《A計劃》,《員警故事》、《奇蹟》中,成龍扮演的不再是硬漢形象,而是詼諧、頑皮、和善的形象。四大家班他們互相鬥法,內捲。基本上就是你從8樓跳,我就從9樓跳,你跳水我就被火燒,開始玩命。有五成把握就敢上,有三成把握就要試。在這些龍虎武師中自然不乏詠春弟子,除了上文提到的黎應就多次出演幕前,TVB劇集《法證先鋒》中飾演張泰的李海生也是精通詠春拳的邵氏龍虎武師。

就這樣,從武館到片場再到大屏幕,在拳來拳往的切磋比試中,在武術與影視相互助力中,詠春融入了一方土地,也讓中華文化傳向更遠的地方。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