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綠色·可持續

——長島國際零碳島走入聯合國氣候變化迪拜大會

版次:P41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4年01月01日

文 ︱ 本刊記者 吳群英

12月8日,在迪拜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迪拜大會中國角城市氣候合作對話會上,山東省煙台市委副書記、市長鄭德雁分享了煙台市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鄭德雁說,煙台作為中國低碳城市試點,在今年中國81個城市參評的中期評估中取得第3名,該項成績得益於煙台市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融入城市建設,大力推動能源、產業和城市綠色低碳轉型的實踐。在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方面,煙台市清潔能源裝機容量達1241萬千瓦,佔總裝機容量的一半以上,未來還將構建3個千萬千瓦級核電基地、風電基地和海上光伏基地。在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方面,煙台正通過光伏發電、儲能輔助、智慧運維等方式,加快建設綠色園區、零碳工廠。在推動城市綠色低碳轉型方面,煙台今年建成了單體20萬平方米的超低能耗建築,正在建設數字化虛擬電廠,開展零碳港口、綠色機場建設,擴大核能零碳供暖覆蓋範圍,打造一批零碳社區、零碳校區示範工程。煙台希望以這次大會為紐帶,加強與各城市的交流合作,在應對氣候變化中跨越山海、攜手前行,合力保護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

鄭德雁還重點分享了煙台長島打造“國際零碳島”示範樣板的情況。他說,長島是中國首個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通過拆除島上所有風電設施、實現垃圾分類、污水無害化處理、全島範圍內清潔能源供暖等措施,帶來了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煙台市組建了由三位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目標是到2027年,長島溫室氣體排放比2023年下降20%;到2030年,長島形成具有廣泛國際引領力的“零碳島”模式;到2035年,長島高質量建成國際零碳島,全島溫室氣體實現凈零排放。希望通過國際零碳島建設,從長島觸摸變化的煙台,感受進步的中國,為全球海島型城市應對氣候變化貢獻煙台智慧。

煙台在聯合國氣候變化迪拜大會上

分享綠色低碳發展探索與實踐

中國能為全球海島型城市應對氣候變化貢獻怎樣的智慧?這一刻,世界目光聚焦長島。

在12月8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迪拜大會中國角城市氣候合作對話會上,煙台市委副書記、市長鄭德雁介紹了煙台在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方面的探索與實踐,並對“長島國際零碳島”建設作了重點推介。

城市氣候合作對話會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與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聯合主辦,旨在為中外城市市長和城市氣候行動實踐者提供交流平台,加強中外城市在氣候行動與合作方面的理解與互信,推動中外城市的務實合作。

“我們的目標是:到2027年,長島溫室氣體排放比2023年下降20%;到2030年,長島形成具有廣泛國際引領力的‘零碳島’模式;到2035年,長島國際零碳島高質量建成,全域溫室氣體實現凈零排放。”鄭德雁說。同時,他向世界發出邀請:誠摯邀請聯合國機構和國際非政府組織,共同推動長島國際零碳島建設,為全球海島型城市應對氣候變化貢獻智慧。

一、應對氣候變化的煙台擔當

為什麼是長島?長島有哪些可供世人借鑒的經驗?與會者睜大眼睛,翹首以待。

煙台擁有230個海島,其中,最大的島嶼群是長山列島,陸域面積59平方公里,人口4.1萬人。長島歷史上被稱為“海上仙山”,是人們向往的地方。

“2018年,長島成為中國首個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我們系統推進長島生態保育。”鄭德雁舉例說,為保證候鳥遷徙,拆除了島上所有80台風電設施;島內實現了垃圾分類、污水無害化處理、清潔能源供暖全域覆蓋;因生態環境改善,斑海豹數量由近200頭增加到400餘頭;大黑山島成為中國首個負碳超過2000噸二氧化碳當量的“負碳海島”。

綠水青山海島樣板加快打造、金山銀山產業生態加快重塑、幸福宜居美麗家園加快建設……幾年來,長島綠色發展取得了新突破。

如今,低碳發展成為時代潮流,“雙碳”戰略引領綠色變革,無論從全球、全國,還是海島本身看,零碳海島建設已經是勢在必行。

“為更好地保護海島,為全球有人島探索綠色低碳發展之路,我們提出打造‘長島國際零碳島’的目標,由三位院士領銜開展科學研究,聚焦碳匯現狀、碳匯增匯、清潔能源替代、減污降碳、零碳旅遊、碳交易、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等8個方向開展深入研究,制定了《長島國際零碳島發展規劃(2023-2035)》和行動方案,堅持降碳與增匯兩手抓,爭取早日實現零碳島目標。”鄭德雁闡釋了長島國際零碳島的方向、路徑及目標,展現了煙台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作為與擔當。

二、做好降碳“減法”

降碳,是零碳島建設的題中之義。

在交通出行上,城市公交和旅遊公交“新能源化”,年減少使用燃油500噸,減排二氧化碳1300噸、二氧化硫5噸、氮氧化物4.3噸;

在冬季取暖上,採用閉式空氣熱源塔和空氣源熱泵技術,推進煤改電清潔能源供暖項目建設,實現城區清潔能源供暖全覆蓋。

在漁業養殖上,一座座海洋牧場平台配備了自動投餌機、水下機器人、各類智能傳感器、養殖大數據管理系統等智能化設備,僅用4人就能完成全部工作……

這些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折射着長島向着降碳目標大步邁進的堅定步伐。近年來,長島千方百計降碳減排,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生活消費習慣等不同領域持續發力,探索降碳新路徑,激活零碳建設全局。

未來,長島將大力發展綠色產業,通過應用零碳漁業技術、計算旅遊碳排放和碳足迹等措施,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大力推進新能源替代,構建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體系,實施終端用能的清潔替代工程,推廣新能源車、船,全域開放自動駕駛場景,到2027年,長島非石化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52%;到2035年,陸上新能源交通佔比90%以上。大力實施全過程減污降碳治理,到2027年,長島新建建築中綠色建築比例達到100%,到2035年綠色出行比例達100%。

三、做好增匯“加法”

既要抓降碳“節流”,也要抓增匯“開源”。

近日,被稱作“海底種草”的大黑山島海草床和海藻場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完工。工程涉及近海岸帶退圍還海,養殖圍堰拆除約2600米、海藻場生態修復7公頃、海草床生態修復4公頃。工程完工後,將恢復和改善生物棲息地、生態碳匯等生態服務功能。

這是煙台持續做好增匯“加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長島統籌推進“山水林海城”全域生態保護修復,同時,把碳匯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堅定不移擴綠、增長。

在完成植樹造林、退化林改造1萬畝,長島新增綠化面積50萬平方米的同時,重點推進海洋牧場建設,“漁業碳匯”不斷增長。目前,長島獲批14處省級以上海洋牧場,佔全市總量31%,“魚一貝一藻、鮑一海帶”和“鮑一海帶一刺參”立體化多層次養殖模式全面推廣,藻類養殖面積2萬畝,天然海藻場約0.6萬畝,貝類養殖面積20萬畝。經估算,長島海水養殖潛力約171萬畝,漁業碳匯儲量超過60萬噸。

未來,長島將做好增匯“加法”。大力發展海草床、天然海藻場、養殖海藻等增匯項目,穩步提升藍碳增匯能力。恢復和提高森林面積,到2027年,森林面積達到3377公頃,林業碳匯能力達到2.73萬噸。深入挖掘海洋新型碳匯潛力,探索海洋貝類增匯、漁業增匯綜合管理模式,建立海上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管理體系。

向綠,向藍,向未來。一座具有全球引領意義的零碳之島正在走向世界。

山東長島“藍色糧倉”

全國首個海洋經濟開發區正式獲批

山東省商務廳副廳長張慶偉介紹,12月17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復設立山東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面積包括南、北隍城島東部海域170平方公里,標誌着全國首個海上經濟開發區正式獲批。

一、設立山東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經略海洋”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動實踐

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要更加注重經略海洋”。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東、視察煙台時指出,“海洋牧場是發展趨勢,山東可以搞試點”。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煙台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在長島大力推進現代海洋牧場建設,目前已獲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6處、省級海洋牧場示範區8處,合計35.4萬畝,已投用深水大型智能養殖網箱13座、養殖水體100萬立方米,養殖網箱體量和技術裝備水平走在全國全省前列,初步形成了海洋牧場建設“全國看山東、山東看煙台、煙台看長島”的發展格局。在現有基礎上,設立山東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打造服務產業發展的平台載體,有利於創新產業模式和組織方式,以更大力度吸引和集聚科技、產業、資金、人才等優質資源,全面優化發展環境,提升海洋產業規模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水平,助力海洋強省建設,有力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在山東落地生根。

二、設立山東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是推進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具體舉措

長島作為全省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正在搶抓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重大機遇,加快創建首個海洋類國家公園和國際零碳島。山東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的功能定位,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大力發展現代海水養殖業,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陸海協同推進種苗培育、養殖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建設,積極推進產業鏈統籌發展,打造形成“海洋牧場+海工裝備製造”聯動、“水產養殖+海上文旅”融合、“海洋科技+品牌塑造”互促的產業生態,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展利益鏈,不斷提高海產品附加值,打造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努力建設成為全國全省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態園區,打造全國海島保護與開發的示範樣板,爭創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助力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

三、設立山東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是深化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益探索

目前,山東共有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139家,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設立後,成為全省第140家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建設山東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堅持陸海統籌,註重協同聯動,按照“1+N”布局產業,“1”即海上養殖區,包括長島南北隍城東部海域25.5萬畝核心區和南五島周邊海域45萬畝拓展區,在南隍城島設立綜合服務保障區,積極探索無居民島合理開發利用新路徑;“N”即多個產業配套基地,依托行業領域優質企業建立種苗繁育基地、加工物流基地、養殖裝備製造基地,帶動形成海工裝備製造及水產加工、漁業種業及科創等產業聚集區,通過島內島外緊密銜接、協同發展,打造種苗培育、養殖生產、加工流通、裝備製造、海上旅遊等全產業生態。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作為全國首個海上經濟開發區,是經略海洋的重大機製創新,是推進制度型開放的創新,是拓展山東開發區發展空間和路徑的創新。

下一步,省商務廳將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深化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推動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要求,充分發揮省推動開發區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用,聯合省有關部門在產業發展、招商引資、生態建設等方面加強指導服務,為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煙台市要堅決扛牢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建設發展的主體責任,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動搖,以新理念、新方式深耕“藍色國土”,高質量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和落實舉措,優化空間布局、統籌陸海資源,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全力將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打造成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經略海洋重要指示的示範區、加快海洋牧場建設的引領區、吸納各種資源的集聚區,積極探索山東現代海水養殖業實現設施化、園區化、產業化的新路徑,為建設海洋強省趟路子、作示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