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能否穩中向好

版次:P30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4年01月01日

文 ︱ 張介嶺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2023年,全球經濟逐漸走出疫情陰影,經濟週期持續調整, 展現出明顯的復蘇浪潮。然而,在全球央行緊縮貨幣週期下,各國經濟增長緩慢而不均衡,普遍受通脹高企困擾,尤其是發達經濟體,更是面臨如何平衡經濟增長與通脹之間關係的挑戰。歲末年初,全球經濟能否穩中向好,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環球經濟展望:

2023年11月29日,總部位於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佈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2.9%,低於上次預測的3%。隨著貨幣政策緊縮、貿易疲軟,以及企業和消費者信心下降的影響日益顯現,全球經濟增長將保持溫和態勢。

在戰爭、高通脹和高利率壓力下,經合組織預測,全球經濟2024年將放緩至2.7%,成為自2020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速最低的自然年,之後,2025年將升至3%。然而,不同區域的增長速度並不平衡。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將繼續來自亞洲。發達經濟體的增長普遍慢於新興市場,歐洲的表現落後於北美和亞洲主要經濟體。

經合組織秘書長馬賽厄斯·科爾曼稱,全球經濟繼續面臨低增長和高通脹的雙重挑戰,預計2024年增長將溫和放緩。通脹率已從去年的峰值回落,預計到2025年大多數經濟體的通脹率將回到中央銀行的目標水平。長期來看,政府債務將大幅增加,政府需加大力度重建財政空間,同時促進增長。

科爾曼還指出,通脹仍可能居高不下,且以哈衝突及烏克蘭戰爭可能影響石油、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不過,他同時強調,儘管前景更加黯淡,但經合組織預計,“幾乎所有國家都能避免陷入經濟衰退”。

美加經濟增長趨緩

經合組織報告指出,由於貨幣和金融環境收緊,就業增長放緩,失業率溫和上升,預計到2024年中期,美國和加拿大內需增長將放緩。隨著通脹持續下降,預計這兩個國家將於2024年下半年放鬆貨幣政策,這將助推2025年內需增長。預計2024年兩國實際GDP增速將放緩,其中,美國從2023年的2.4%降至1.5%,加拿大從2023年的1.2%降至0.8%,2025年將分別回升至1.7%和1.9%。

摩根士丹利預測,長時間的高利率會造成持續拖累,不僅抵消財政刺激,還使經濟增長從2024年第三季度開始持續低於潛在水準。不過,美聯儲將實現軟著陸,但經濟增長放緩將使衰退擔憂繼續存在。預計美國GDP將從2023年第四季度的2.5%(年增長率2.4%)放緩至2024年的1.6%。

摩根大通則認為,儘管美國經濟2023年成功擺脫了經濟衰退,但2024年衰退風險仍然很高。疫情後有利因素消退、貨幣不利因素加劇,以及財政抵消措施減少,都會助推經濟增長保持在趨勢以下,預計未來一年美國實際GDP增長為0.7%。

高盛分析,美國已渡過抗擊通脹最艱難的部分,2024年底核心通脹率應回落至2% -2.5%。“隨著更令人生畏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通脹回到目標水準的條件已經具備,貨幣和財政緊縮帶來的最嚴重打擊亦已過去。我們認為,未來12個月經濟衰退的歷史平均概率只有15%。”

歐洲經濟復甦壓力山大

經合組織認為,受能源價格衝擊和烏克蘭戰爭更為嚴重的打擊,以及高利率,引發生活成本危機,歐洲家庭和企業成本飆升,損害了德國等地的工廠,預計短期內歐洲主要經濟體的增長將繼續疲軟。

然而,隨著通脹減弱、貨幣政策放鬆,以及實際收入恢復,歐洲的增長將逐步改善。2024年,歐元區GDP預計將從2023年的0.6%升至0.9%,2025年將再升至1.5%。在英國,由於家庭可支配收入承受更大的財政壓力,預計GDP增長將受到抑制,但2024年仍可望從2023年的0.5%上升到0.7%,2025年進一步升至1.2%。

俄烏戰爭後歐洲消費者價格飆升,歐元區利率上調。歐洲勞動力市場緊張將使許多國家通脹持續存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歐洲前景是軟著陸,通脹可望逐漸下降,但“通膨持續性的不確定性很大,過早放鬆政策的代價是巨大的。”要讓通脹恢復到正常水準可能需要數年時間。因此,“維持緊縮的貨幣政策立場,對於確保通膨率在合理時間內回到目標水準至關重要”。

據湯森路透報導,2023年11月8-13日期間,對72位經濟學家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歐洲央行首次降息至少要等到2024年7月、而非金融市場目前預期的4月。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歐洲央行至少在未來幾個季度都不會降息。

高盛預測,英國央行將在2024年8月首次降息,以平衡強勁的潛在價格壓力和疲弱的經濟。降息速度將快於此前預期,預計在第一次降息25個基點之後,每次政策會議都會類似降息。同時,高盛強調了降息前景的“重大不確定性”,亦即如果潛在通脹緩解慢於預期,英國央行的基準利率有30%的可能性需要在2024年全年維持在5.25%這一水準。

亞洲經濟體增長前景不一

經合組織報告認為,2024至2025年,亞洲發達經濟體在的增長前景會有所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政策立場。

其一,在維持寬鬆貨幣政策的日本,隨著淨出口的積極貢獻減弱,以及宏觀經濟政策開始收緊,預計2023年經濟增長將增至1.7%,2024年和2025年分別放緩至1%和1.2%。由於2024至2025年通脹率持久穩定在2%,預計工資增長也將逐步走強。

其二,受出口需求疲軟和貨幣政策收緊拖累,預計2023年韓國實際GDP增長將觸底至1.4%。隨著全球半導體需求回升和政策利率下調,2024年和2025年,韓國實際GDP增長率將分別回升至2.3%和2.1%。

其三,相對而言,印度沒有受到2022年能源價格飆升和過去兩年發達經濟體貨幣環境收緊的影響。預計2023至2024財年實際GDP增長6.3%,2024至2025財年為6.1%。服務出口激增和公共投資將繼續推動印度經濟增長。通脹也將逐步下降,從而支撐購買力。到2025至2026財年,厄爾尼諾氣候模式的結束和近期政策改革帶來的生產率提高,將助推印度經濟增長回升至6.5%。

其四,印尼GDP增長將保持活躍,隨著勞動力市場狀況改善、信心支持消費者支出,2023年預計為4.9%,2024年和2025年為5.2%。此外,印尼貨幣政策緊縮壓低了通脹,預計2024年和2025年的通脹率為2.4%。

其五,中國的GDP增長預計將在2023年反彈至5.2%,但2024年和2025年將放緩至4.7%和4.2%。中國的消費增長仍然低迷,房地產行業的活動繼續減弱,但貨幣政策的放鬆和額外的基礎設施投資有助支撐內求,預計CPI將保持在非常低的水準,2024年和2025年都將低於2%。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拉美各經濟體經濟狀況差異很大。2023年上半年,巴西、墨西哥和哥斯大黎加等國的增長保持穩健,但哥倫比亞和智利增長放緩,秘魯和阿根廷增長疲軟,仍處於經濟危機之中。但在2024-25年期間,預計會有一些趨同,其中大多數經濟體預計到2025年的GDP增長率將在2-3%之間。一個共同的特徵是,通脹預計將繼續消退,從而促進實際收入的復蘇。

全球經濟下行風險不容忽視

OECD報告認為,2024年,全球經濟面臨一系列下行風險:首先,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成為不確定性關鍵來源。哈以衝突爆發之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如果衝突進一步加劇和擴大,將帶來更大風險,可能減緩增長並推高通脹。

一是油氣供應中斷導致油價大幅上漲。宏觀經濟模型評估顯示,油價每上漲10美元/桶,第一年全球通脹率就可能上升0.2個百分點,經濟增長可能下降0.1個百分點,對產油國和石油進口國產生不同影響。二是貿易流動嚴重中斷釀成供應鏈瓶頸。中東地區有兩條主要航線,霍爾木茲海峽每日運輸大量石油和液化天然氣,蘇伊士運河日運量占全球商品貿易的12%至15%。三是金融市場風險資產突然撤出,推高債券利差,降低資產價格,並導致有風險的公司和投資者蒙受損失,衝擊經濟活動。

第二,全球貿易回升預期可能無法實現。貿易增長強度長期下降系由結構性因素驅動,預計2024和2025年溫和週期性上升可能弱於預期。發達經濟體投資復蘇弱於預期,或者貨幣環境收緊進一步增加貿易信貸成本,導致貿易增長放緩。與此同時,結構性力量亦可能加劇,對長期貿易增長構成風險。

尤其是貿易和投資政策日益內向,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可能加劇包括美國和中國在內的許多經濟體進口強度的下降趨勢。貿易相對於GDP的下降可能會對潛在增長產生連鎖反應,削弱競爭、提高價格、阻礙生產率增長,並減少經濟體利用新技術改善增長前景的空間。對新興市場經濟體來說,這些成本可能特別沉重。

經合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克雷爾·隆巴爾代利指出,全球貿易疲軟導致世界經濟錯失增長機遇,特別是擴大服務貿易帶來的機遇。“我們必須重振全球貿易。全球價值鏈的韌性最好通過多樣化來實現,而不是通過保護主義和內向型政策。”

毫無疑問,貿易保護主義扭曲資源配置,損害消費者利益,不利於商品、服務、資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動,不利於提高生產效率,不利於世界經濟發展。12月1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副總裁戈皮納特在國際經濟學會第20屆大會上警告,疫情、戰爭和中美日益緊張的關係改變了全球經濟關係格局。去年全球各國共施加約3000項貿易限制措施,幾乎是2019年的三倍。世界經濟正處於“第二次冷戰”的邊緣。如果世界經濟分裂成以美歐、中俄兩大陣營,全球GDP可能將損失2.5%至7%。

第三,貨幣政策收緊的程度和可能產生的全面影響仍不確定。過去一年,多數經濟體的總體通脹迅速回落,但總的說來仍與目標有一定距離,而且能源價格下跌帶來的積極基數效應正在消退。核心通脹一直很棘手。與新冠疫情前的標準相比,服務通脹仍處於高位。高通脹持續,或者能源和食品價格再次飆升,可能會影響企業和家庭的通脹預期,使通脹回到目標水準變得更加困難。

此外,經合組織報告認為,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債務脆弱性也加劇了全球金融環境緊張帶來的風險。中國持續的結構性壓力也給全球增長預測帶來了另一個下行風險。

需要指出的是,全球經濟也可能出現積極的供應衝擊,這將改善近期全球增長前景,同時也有助於抑制通脹。在2024年一些非歐佩克產油國供應前景更強的情況下,歐佩克+主要國家近期取消石油減產或導致油價大幅回落。這對當前需求放緩將起到減震器的作用,有助於提高石油進口國的實際收入,並為消費者價格通脹提供新的下行動力。

另一個關鍵不確定領域是發達經濟體新冠疫情以來積累的過剩儲蓄一旦釋放,可能為經濟意外增長提供空間,這將有利於全球經濟增長,但也意味著大宗商品價格將面臨更大上行壓力,抗通脹速度將低於預期。在通脹持續下降之前,大多數發達經濟體仍需保持緊縮的貨幣政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