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發展態勢面臨嚴峻挑戰

版次:P27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4年01月01日

文 ︱ 潘錫堂 台灣輔仁大學兩岸關係學暨國際關係學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近來歐洲商會(ECCT)發布“2024建議書”認為,台灣經濟正面臨嚴峻挑戰的局面,復以2024年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台灣當局應該積極擘畫經濟振興之道,才能避免陷入失控之中。歐洲商會的該建議書特別強調能源﹑人才與全球化等三個領域;這三個領域均是台灣當務之急,也都是台灣當局長期以來應該積極推動的政策和措施。

台灣經濟問題俯拾皆是

眾所周知,消費、投資和外資是驅動經濟成長的三大支柱,投資則又和出口息息相關。台灣的出口從2022年9月到2023年8月歷經連續12個月的衰退。試觀不久前公布的10月台灣外銷訂單,也寫下連14個月衰退紀錄,離歷史最長16黑紀錄僅2個月。出口年增率連12黑後,好不容易於9月翻正,但10月又陷入衰退。再者,10月工業生產指數年減2.3%,創下史上最長連17黑紀錄,大分類下的四大產業,包括礦業及土石採取業、製造業、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用水供應業等無一倖免,全部出現衰退。如果將時間拉長,2023年1~10月衰退幅度更大,其中製造業生產年減高達14.8%。因此,台灣當局公布的景氣燈號再度出現“藍燈”,是最近一年“第十一藍”。由此可見,工業生產、外銷訂單、出口全面衰退,台灣經濟泥足深陷已是不爭的事實。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1月台行政部門“主計總處”預測2023年經濟成長率為2.75%,2023年5月下修到2.04%,創8年來新低,2023年最後一次11月的預測又下修至1.4%,呈現一路下滑的趨勢。台灣經濟表現持續下挫,卻未見台灣當局提出因應的振興方案,反而要歐洲商會研提策略性建議書。其實,當前台灣面臨的經濟問題俯拾皆是,舉其犖犖大者,在產業結構方面,出口產品和市場集中度偏高。蔡英文當局上台以來側重半導體和生技醫療產業,對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並不重視。2015~2022年之間IC佔台灣出口比重從25%提升到38%,佔出口第2位的電腦相關零組件僅佔3.6%。台灣是全球第15大出口經濟體,出口對單一產品依賴如此之重,成長存在高度風險。

至於產業發展環境方面,台灣的企業不斷反映缺地、缺水、缺電、缺工、缺人才等“五缺”的投資障礙,台灣當局卻始終未能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例如為了鼓勵台商回台投資,只藉助放寬外勞引進和提供貸款利率優惠等措施,製造業外勞人數大幅增加,卻延宕了產業升級時機。而在全球情勢方面,台灣要面對的第一個挑戰是俄烏衝突等帶來的全球經濟下挫與通貨膨脹等引發的動盪;其次是地緣政治與中美競逐帶來的供應鏈遷徙,尤其是在拜登政府的壓力下,台灣產業被迫將產能外移,出口卻因未能加入CPTPP與RCEP而使競爭力降低,無法產生對外投資帶動出口的效應,台灣將面臨產業空洞化的危機。

兩岸經貿斷鏈成最大灰犀牛

再進一步言,在諸多外部不確定性之中,相較於全球經濟與需求疲軟所帶給台灣的衝擊,兩岸經貿斷鏈,恐怕更是不可忽視的灰犀牛。如果2024年因台灣政局,不排除將造成兩岸經貿摩擦與糾葛加劇,無形之中也會升高兩岸經貿斷鏈的風險。這對已泥足深陷的台灣經濟而言,未來經濟情勢肯定更會雪上加霜。其實,現階段兩岸不久後要面對的,即是2024年1月12日大陸可能發布的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的結果,其可能引發大陸對台貿易的關稅制裁,已經造成台灣產業界及工商團體的高度擔憂。更何況,此事的後續發展已延燒至ECFA存廢的爭議,更體現出問題的嚴重性。客觀而言,ECFA是兩岸關係重要的紐帶,維繫着台灣經濟的成長與繁榮,一旦中止,恐會拉低台灣經濟成長至少0.4%。

另根據台灣經濟部門統計,ECFA簽署至今,每年平均出口金額約207億美元,佔整體出口比重雖僅6.2%,但若加計出口品項的關聯性產業,影響台灣出口的絕不止這個數字。也就是說,ECFA中止最令人擔心的,並非只有關稅好處被取消而已,由此衍生的大陸對台貿易制裁舉措,如全面或局部禁止“早期收穫清單”範圍內商品對大陸出口,或是將制裁擴大到電子零組件這類台灣主要出口產業上,恐怕才是重中之重。因此不可輕忽一旦ECFA中止及其後續衍生效應對台灣經濟的重大影響,也不能誤判局勢,以為大陸還不至於採取對台貿易制裁措施。

台當局應以民生為念

此外,台灣民眾最關注的應該還是民生經濟,也就是實質所得是否成長、物價房價是否穩定等議題。自新冠疫情以來,台灣的物價年增率超過2%就長達27個月,10月份還超過3%,這三年物價就漲了10%;肉類、蛋、麵包、米、麵等17項重要民生物資更上漲了22%。物價飛漲,對上班族、學生、中低收入戶等庶民可謂刻骨銘心,外食費指數這兩年就漲了12%。

台灣物價大漲,對經濟弱勢的傷害很大。從所得層級別CPI來檢視,漲最多的食物類,使低所得家庭的物價漲幅大於中、高所得家庭。將近七成的勞工薪資低於平均,而過去兩年平均經常性薪資,被物價上漲吃掉,實質薪資負成長為10年來僅見。2023年更慘,前九月實質總薪資是七年來首次負成長。至於房價也在持續上漲。預售及新屋價格2023年第二季漲到史上最高,七年來房價漲了近一倍,房價所得比升至近10倍,青年的買房能力成為史上最弱。租金又連漲14年,租不起成為最弱勢。房貸負擔率又突破42%,首購族也淪為房奴。

總之,新冠疫情解封已一年,但台灣的出口貿易和生產製造都持續衰退,不知伊於胡底。尤其對於傳統產業,台灣當局並不重視,從未誘導企業轉型或調整薪資結構及擴大進用中壯年勞工,才會造成經濟衰退及缺工百病齊發。因此,整體看來,台灣的出口、製造、接單都連續10幾個月呈現衰退的黑數,經濟發展大勢及所面臨的挑戰,實不容樂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