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緣關係重塑兩岸ECFA的價值

版次:P22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4年01月01日

文 ︱ 戴肇洋

台灣省商業會顧問、國政基金會財經顧問、中華勞動與就業關係協會理事。日本關西大學經濟學碩士、博士修畢。歷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顧問,台灣綜合研究院三所副所長、所長兼財經諮詢委員會委員暨執行秘書,台灣經濟研究院二所組長,日本關西大學經濟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員等職。

在稍早前12月15日,中國商務部提前公布貿易壁壘調查結果指出,台灣對大陸的限制措施造成“貿易壁壘”,違反2010年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目的。其實,自從2023年4月12日商務部公布決定針對台灣進行貿易壁壘調查之後,台灣社會各界普遍認為,過去七年多來,台灣當局因“九二共識”歧見,而造成兩岸ECFA後續相關協議諮商完全中斷,此次陸方貿易壁壘調查結果,將會不利我方。再者,台灣持續禁止來自中國大陆產品進口,勢必讓中國大陆取消惠台讓利政策,或是對台實施貿易制裁的依據,甚至以台灣違反國際規則為理由,最後終止兩岸ECFA。

姑且不論大陸對台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所存在的動機,卻又無否認的是,兩岸自從2010年簽署ECFA迄今,台灣當局並未實施逐步對陸產品進口降低關稅與貿易壁壘,是難以辯駁的事實。此一現象,不但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所規範的“最惠國待遇原則”,亦即“非歧視原則”,而且也違反了兩岸ECFA第2條第1款規範:“兩岸逐步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實質多數貨品貿易關稅和關稅壁壘”;甚至過去七年多來,不願放棄曾經宣稱為“糖衣毒藥”的兩岸ECFA,卻又更進一步增加對陸產品進口管制範圍達到2509品項,更是難以置信。

兩岸貿易呈現失衡現象

上述事實,儘管台灣當局相關單位表示無意隨著陸方起舞,同時依據兩岸貿易相關資料統計顯示,目前台灣對大陸出口的產品,其中不少屬於中間原材料或半成品,而且市場占比不低;再者,過去以來大陸較少透過禁止中間原材料或半成品進口作為制裁。亦即這些產品出口大陸,除了供應陸資企業之外,包括供應台商在內許多跨國企業,如果大陸逕自採取禁止進口,反而對其頗為低迷的製造景氣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主張兩岸應該透過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平台針對“貿易壁壘障礙”進行諮商。

然而我們認為,從此次陸方調查報告中可以發現,除了說明台灣一直以來透過各種條例、法規針對大陸造成極嚴重的貿易障礙,以及利用各種數據顯示台灣貿易壁壘導致大陸帶來頗明顯的損失;同時指出,兩岸加入WTO迄今,大陸對台貿易逆差不斷增加,是兩岸不公平、不對等貿易的最佳佐證。

面對大陸可能藉此實施制裁情境,加上部分產品可以找到替代來源之下,其中頗為明顯馬上呈現的事實是,在大陸仍然為台灣重要的出口市場之此刻,一旦大陸取消關稅優惠,此意味著未來台灣除了已經加入WTO之下《資訊科技協議(ITA)》所覆蓋的電子資通訊產業可以享受零或低關稅待遇之外,其他產業恐將愈來愈難進入大陸市場;如果大陸更進一步對台進行貿易制裁,則將使得台灣近年每年對陸貿易超過千億美元順差化為烏有。

台灣高度依賴大陸市場

無庸置疑,台灣當局利用大陸推動投資環境轉型機會,想方設法降低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除了推動“南向”布局東協國家之外,透過租稅優惠鼓勵在陸台商企業回台投資。雖近年以來吸引部分台商選擇退出大陸市場或移轉他國,但不論從國際貿易的比較利益法則或以既有的產業結構觀察,在短期內,台灣希望擺脫對大陸的經濟依賴,恐將是空幻的情境,不但違反兩岸經濟地緣關係,而且不符兩岸產業實際運作。

此外,雖近年以來大陸生產要素成本持續提高,但此刻大陸致力推動經濟型態加速轉型,亦即在大陸強調“做大做強”內需市場,藉此作為產業結構調整槓桿政策下,其實台灣許多較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迄今並未退出大陸市場,仍然將大陸市場作為其企業布局全球市場的重要部分。也就是說,這些企業在經營策略思維上,並非考慮成本不斷提高藉此脫鉤大陸,而是採取加速競爭升級鑲嵌連結大陸內需市場。

另一方面,再從國際視野角度觀察,近年以來隨著大陸經濟體快速成長,以及與美國經濟體之分庭抗禮,其未來對全球經濟板塊化的排列,或是對全球產業供應鏈之重組,將會造成既深頗遠影響。尤其大陸正在透過增加進口,致力從世界工廠升級為世界市場之下,頗讓全球各國難以忽略其後續效應。這些現象,從今年七個先進工業國家(G7)峰會聲明至歐盟峰會共識,西方大國在對中經濟戰略上似乎開始有所變化,由過去主張的“圍堵”、“對抗”,調整為未來強調的“去風險”、“不脫鉤”思維,可以發現其端倪。

兩岸貿易糾葛存在迴旋空間

由於兩岸ECFA在型態上,屬於“架構協議”,並非遵循較常態的自由貿易協議(FTA)模式,將貨物貿議、服務貿易整合為一體進行談判、一次完成簽署,雖附帶先行實施“早收清單”,但其僅有涵蓋台灣5%的出口項目和極少的服務行業。亦即兩岸ECFA後續最重要內涵的貨貿和服貿協議,如果在短期內無法完成談判、簽署協議,不但將會讓台灣拓展大陸市場的競爭有所不利,而且可能讓台灣延伸國際經濟舞台之參與受到波及。

在此同時,地理位置於亞太區域經濟的台灣,受到島內市場狹小限制,不易創新經濟成長模式,更難擺脫大陸經濟磁吸循環,一旦遭到對岸對我實施經濟報復,其衝擊不容小覷。由於大陸在此次貿易壁壘調查報告中,並未說明未來對台貿易制裁措施,顯然是在為兩岸的貿易糾葛構築雙方諮商迴旋空間。亦即如何避免大陸對台實施貿易制裁,甚至造成兩岸雙輸,格外重要。

畢竟,對外貿易不但是台灣促進經濟持續成長的重要引擎,而且是推動產業立足全球的關鍵力量。也就是說,今日台灣所呈現的榮景,是過去以來台灣企業在全球市場上開疆闢土的結果,台灣難以放棄全球任何市場,更加無法忽略大陸市場。因此,台灣除了必須以大陸未來可能採取片面手段報復為假想,未雨綢繆提早進行推演及因應對策研擬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台灣當局需要在短期內化解“九二共識”歧見,藉此改善仍僵局的兩岸關係,同時透過“地緣關係”戰略思維,借力使力讓兩岸ECFA為促進經濟升級或推動產業轉型平台,如此始能從中再度創造台灣奇蹟。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