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價突破600元/克大關 說說中國人“血脈覺醒”買金的故事

版次:P52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3年10月16日

濟南市一家金店的工作人員展示重量為50克、200克的生肖牛賀歲金條。 (新華社圖片)

漲、漲、漲,金價持續飆漲,股市的黃金板塊也迎來連漲,雖說疫情三年不少金店營收和淨利潤雙雙下滑,但在疫後逐步復常後,根據周生生、周大福、老鳳祥等幾大名牌金店上半年財報,營收及淨利潤都有不錯的增幅,在近幾年中算不錯的增長。

2023年,黃金飾品屢破600元大關,實在是“不划算”為何金店仍門庭若市?

事實上,黃金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記者更觀察到,黃金市場的受眾,年齡在不斷下降。

為何如此?不少網友笑稱,中國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會“血脈覺醒”愛上黃金。

黃金飾品真的很土?市場在下沉,

消費者不再是“中老年”

隨着各種社交軟件的興起,不少網友喜歡在平台發布“購物分享”視頻或圖文貼,“首飾”便成了“購物分享”中的重要一環,往往一些大博主的影響力,會“一不小心”帶火那些被分享的首飾,勾起年輕人的購買欲,品牌賺的盆滿缽滿,消費者亦戴得靚,買得開心。

自然,年輕人覺得“土”的一些老牌金店也想分這一杯羹。

如何讓年輕人不覺得黃金“土”?如何讓黃金飾品年輕化?這成了金店想成功“攻獲”年輕市場的首要問題。

周大福率先下沉市場,2016年周大福推出潮牌珠寶MONOLOGUE,2017年推出輕奢婚嫁品牌SOINLOVE,宣布成立風投基金 C Ventures,直接將目光聚焦在中國的新興消費群體,2018年,正值內地社交軟件“小紅書”種草風口正熱(種草:介紹一些產品的優缺點,給網友分享好物,以此提高消費者消費欲),鄭志剛大手一揮,投資小紅書,並開始深度發掘年輕人的需求,尋找網紅種草周大福的產品,並不斷跨界合作,與迪士尼、漫威、大英博物館、蠟筆小新、三麗鷗等推出各種卡通可愛或復古或具有情懷的轉運珠、吊墜等。

這一仗,周大福贏了,巧妙的設計讓品牌“溢價”都顯得“合理”了起來,像是轉運珠,大多都為1克左右,價格卻是1700元以上,問及為何這麼貴?店員往往會說“5G工藝,怎麼戴都不會變形,很硬啦!”這也讓黃金市場迎來了顛覆性的變化,打破了年輕人覺得黃金“土”的刻板印象,紛紛獻上薪水,更自我“洗腦”地表示“反正錢也要用,換成黃金,保值還能戴,四舍五入等於沒花錢”。

據小紅書數據統計,搜“周大福”詞條,相關筆記數量近200萬條,掀起一陣“是閨蜜就一起買黃金”“男朋友別送些沒用的東西了,送黃金”的一股熱潮。

老牌金店放棄中老年市場了嗎?

答案是不可能的,“既要都要”才是“生財之道”。

周大福仍專注婚嫁市場,龍鳳鐲等結婚金器依舊做得風生水起,更推出“傳承系列”吸引了不少寶媽或中老年消費者購買,以此“世代傳承”。

黃金市場的“新城鎮計劃”

——“任何一個中國人都別想避開黃金”

根據《中國金飾消費趨勢洞察》,在當下金飾消費中,消費者更在意的事金飾所蘊含的“傳承價值”、“社會環保意識”以及“自我表達”,其中自我表達越來越成為消費者進行金飾消費的關鍵。

而在一些五六線城市的小縣城,人口不過100多萬,一年GDP不足300億元,一條街上卻開出了七八家黃金店。

為何會出現縣城卷金店的現象?

記者了解到,黃金的“價值”在縣城中要大於大城市,這往往與社會屬性以及傳統文化有關,中國婚嫁文化中,不少人覺得“娶媳婦要三金或五金”(三金:金項鏈、金戒指、金耳環;五金:除了項鏈、戒指、耳環,還有吊墜、和手鐲)認為這是尊重女方的表現,買金亦保值。

零零總總算下來,少則2—3萬,但一個普通小康家庭在“人生大事”前是極其願意支付這筆開銷的。

而在大城市的婚宴中,不少家庭對三金沒有太多的固執,也“有得商量”“有得選擇”,不少大城市的年輕人結婚會選擇一枚鑽戒或一些奢侈品牌的飾品,像是梵克雅寶的四葉草手鏈或寶格麗的“彈簧”項鏈,材質不過是K金或貝母,買的就是“品牌”並不在意其保值程度。

買基金不如買黃金

——“什麼!我戴了五年的金手鏈

回收還賺了兩千塊?”

根據資料顯示,現如今,不少年輕人相對於基金,更喜歡“投資”黃金。原因其一,過去幾年基金走勢跌宕起伏,早已沒有當年“日進斗金”之勇,不少年輕人笑稱,兩年前買的基金,虧得連“褲衩子”都不剩。

年輕人們隨即進而轉向了投資實體黃金,至少看得見、摸得着,若是買黃金飾品,雖說有工費,但佩戴起來,裝飾價值直接拉滿,有人表示“即使黃金暴跌,至少我還剩了這個金手鏈,戴幾年也戴回本了吧。”

更有一網友告訴記者,2017年280元一克買的15克左右的黃金手鏈(總價值約為:4200元),前幾日根據回收價435元每克賣出去,居然還賺了2595元,他說“戴了5年,還賺了2595元,這在低收益的銀行存款和高風險的股票投資之間,是最穩妥的中間路線了!”

黃金市場已經拿下了年輕人的錢包,市場不斷變化,金店為帶動消費者來消費各種“手段”亦是層出不窮。總之,消費者在理性消費下,買的開心,這何嘗不是雙贏呢?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