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香港??新香港!

版次:P37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3年10月16日

文 ︱ 本刊首席記者 梁帆

記者常常聽聞內地朋友說香港基建不及內地新一線城市;小紅書上也有網友分享走到中環、旺角等街頭,感覺有些許“村味”;再加上近年本地人才也在不斷流失,就有聲音表示,香港老了!

的確,香港作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揚名已久。早在上世紀80年代因利用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經濟發展的她迅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是在回歸祖國後,北接廣東深圳市,南望廣東珠海市的萬山群島,西迎澳門特別行政區,再搭配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讓她成為全球最安全、富裕、繁榮和生活高水平的城市之一,享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由此可見,香港在制度、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歷史上,確實“夠老”,許多街道、店舖以及習慣還保留着30年前的味道。但其實,香港又“很新、很年輕”。

為了讓香港“重振雄風”,港府疫後推出一系列政策搶人才。截至今年9月底,香港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共收到約16萬宗申請,當中約三分之一是“高才通計劃”的申請,數量超過5萬宗,當中約3.9萬宗獲批。

10月9日,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獲批“高才通計劃”的人才大都很年輕,約三分之一是30歲或以下,40歲或以下約佔7成;50歲或以下佔超9成。數據顯示出,來港的都是高學歷或高收入而且非常年輕的人才。

為何大批優秀的“青年軍”願意為香港發展“添磚加瓦”?帶着疑問,記者採訪到了粵港澳大灣區總會主席兼執行主席吳學明。他表示:“之所以‘高才通計劃’能吸引數以萬計的年輕人到港發展,無疑展示出香港一直保持在國際社會上的競爭力和對青年人才的吸引力。”

吳學明向記者指出,以往港府在人才方面的政策主要包括簽證政策、人才引進計劃等,旨在吸引國際和本地的高端人才。“高才通計劃”代表了一種更具針對性的政策,著重關注年輕的高端人才,並強調了確定性、透明性和快速審批等原則。這可以被視為對香港在吸引年輕人才方面的一種新嘗試,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和經濟需求。實際上,至今已有約6萬名獲批簽證的人才抵港,超越政府訂下每年至少輸入3.5萬名人才的目標,用實際數據回應了計劃強調的透明、高效和快速原則。

然而,“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才是重中之重。長期從事青年工作的吳學明,他在如何用好人才方面提出五點建議。首先,香港要提供充足資源,鼓勵年輕人才參與創新和創業活動,幫助他們將新的思維和創意付諸實踐。

第二,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訓機會,確保這些年輕人才可以獲得高品質的教育和專業培訓,以不斷提升他們的技能和知識。

第三,建立合適的職業發展途徑,制定政策和計劃,幫助他們規劃和實現職業目標,提供晉升機會和職業發展支援。

第四,鼓勵社會參與和領導力發展,鼓勵他們參與社區活動、志願工作和領導力培訓,以建立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第五,提供適當的支援和福利,確保他們在香港的生活品質,包括住房、醫療保健和家庭支援,以幫助他們安心發展事業。

在訪問中,記者作為在港青年的一份子也是感受頗多,其中和吳學明達成共識的是,香港可以通過為年輕的高端人才傾注更多資源,從而激發潛力,使他們成為香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這有助於增強香港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同時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顯然,香港“新”了,期待她未來綻放的活力。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