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濟持續糾葛六年的反思與啟示

版次:P29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3年10月16日

文 ︱ 戴肇洋

中美兩國自從2018年初爆發經濟爭端迄今,即將屆滿六年,此一期間雙方糾葛並未因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而轉為緩和,反而從關稅戰更進一步延伸至科技戰、金融戰、資源戰。雖許多經濟學者、戰略專家始終將其癥結歸納為所謂“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甚至以稍早之前華為公布新款手機之後認為是兩國戰略勝負的觀察焦點;但午夜夢迴,從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重新加以探索,這些論述令人感覺我們的思維似乎是陷入歧路。

亦即從人類文明的發展朝向更高度的生產力、更先進的技術性過程來看,美國在面對中美兩國經濟爭端上,採取“逆道”而行戰略,嚴重干擾人類文明的前進與發展,其實其來有自。回顧二次戰後以來美國在產業布局上,乃是以“自由主義”為理論基礎,透過“比較利益”將其產業分散到全球許多國家形塑全球供應鏈,進而藉此不斷累積市場利益。此一生產鏈模式,我們從二次戰後東亞日本開始,接着依據“雁行理論(Geese Theory)”延伸亞太四條小龍,1980年代之後再發展至中國,更進一步擴散至東協各國的脈絡,可以發現其端倪。

美國透過資本主義形塑全球產業結構

換句話說,這個以東亞為主體所形塑的全球產業結構,在基本架構上是美國透過“資本主義”體系形塑來的結果,其所聚焦的戰略方向,並非僅有充沛的勞工、低廉的土地成本、寬鬆的環保法令等生產要素之取得,而是包括具有成長潛力的新興市場之依賴,讓美國可以主導全球經濟資源的配置。不過,在此我們檢視此一發展過程卻又發現,1980年代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之後,並未完全遵循美國所精心規劃的經濟發展、中產階級崛起、社會運動、民主政治改革等路徑,而是依據其國情實際需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市場經濟”,加上中國經濟體量即為龐大,使得美國更加難以主導其整體發展型態。

果不其然,中國推動改革開放之後快速崛起,經濟體量高度增長至僅次於美國,除了讓中美兩國的經濟競爭日益加劇之外,更是因地緣政治不斷升溫,而造成雙方軍事緊張,導致美國無不想方設法對抗中國快速崛起,以維持其主導全球的地位。在這股不可逆轉的趨勢之下,儘管許多經濟學者、戰略專家擔憂中美兩國可能淪落“修昔底德陷阱”;然而部分學者專家則是有不同的觀察認為,目前美國正面對着兩黨分歧加劇,加上政府運作暫停風險升溫等問題,此時需要形塑共同敵人藉此凝聚國內團結,中國無疑是最好之目標,而且此一趨勢恐將日益明顯,甚至持續更長時間。這些現象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美國想方設法對抗中國快速崛起

其一,先從經濟競爭領域來說,雖美國民眾享受大量便宜來自中國產品輸入好處,但在大量進口的同時,卻又造成許多勞工失業。再者,美國認為中國透過國源主導模式補助特定產業,讓美國與其他的外企淪為不利競爭地位。此外,近年以來中國積極對外投資,更是引發美國對國安的疑慮,甚至長期指控中國竊取技術或施壓美企轉移技術,藉此達成“彎道超車”。這些現象,無疑讓中美兩國經濟的未來充滿着挑戰,尤其美國總統拜登對中國的政策思維,雖在表面上採取合作的想法,但其背後則是選擇更加果決對抗之態度。

其二,再就科技競爭方面而言,近年以來中國在技術創新上突飛猛進,加上全球科技發展日益分化,尤其是標準與規範的分歧,包括中國技術逐漸脫離美國與西方國家所訂定的規格等,例如華為公司因西方制裁而轉為自主研發技術,無疑引發美國對經濟競爭與國安恐受影響的擔憂。因此,美國政府從10月起再度提出制裁,包括禁止美企逕向中國出口先進晶片、軟體與相關製造設備,這些措施勢必限制中國取得人工智慧(AI)發展所需要的關鍵零件。很顯然地,中美科技大戰已經進入另一階段。

毋庸置疑,中國透過改革開放所累積的經濟基礎,加上明清以來既有市場經濟傳統,快速發展充滿活力的中國特色之“市場經濟”;同時,憑藉其大量人口作為基礎,配合電子資訊科技發展創造新興網絡經濟,例如阿里巴巴、京東、騰訊等。亦即網絡所帶來的變化,讓中國的市場經濟呈現前所未有動能,尤其讓農村的經濟獲致活絡機遇,包括偏鄉地區經濟更是因宣傳與行銷而取得動力及利益。也就是說,中國利用這個龐大體量的民間經濟為基礎,進而發展高端科技產業。此一有別於遵循“雁行理論”之經濟發展模式,最後引發美國對中掀起經濟爭端,從起初關稅戰,更進一步延伸至科技戰,試圖干擾中國高端科技發展,其中華為更是在突圍美國制裁下,成功發表5G新機典範。

合作共贏是中美經濟的唯一選項

從資本主義的自由經濟角度,科技是全體人類共享的文明結果,亦即誰能取得更好科技,厚植技術,提高製造能力,在獲致利益的同時,其實是為人類文明創造更多福祉,誰都無法阻止。不過,美國並未選擇利用科技進步作為基礎,達成維護其高端科技領先地位,而是採取逆道而行干擾人類文明進步行為,包括經濟制裁、人身逮捕、司法訴訟、阻止關鍵零件銷售等非屬經濟手段,干擾中國科技進步,藉此持續主導全球經濟資源配置獨佔利益。

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美國錯估中國龐大的經濟體量,甚至忽略中國潛在之決心。雖美國希望讓中國退回世界加工及製造出口的地位,但卻又讓中國產生國家自立與生存之危機,進而到逼讓中國再度召喚“五四運動”以來“救亡圖存”的民族自尊意識型態。很顯然地,中美兩國這場經濟糾葛沒有歷經10年、或是需要更長時間,恐將難以獲致結果;但是,從人類文明的長遠發展規律加以檢視,卻又逐漸顯示其最後可能格局。因此,我們認為中美經濟糾葛未來唯一可能選項,乃是“合作共贏”,若雙方不此之圖,則一切終將徒勞,甚至讓全球面對更多之風險。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