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終的願望是讓人人都能活在“人間”

版次:P26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3年10月16日

貧窮人士在灣仔(香港政府新聞處圖片)

文 ︱ 本刊記者 納婕謐

“共創明‘Teen’計劃”很好

但還可以更好

針對“共創明'Teen'計劃”,香港社會組織協曾以網上問卷的形式訪問了315位貧窮兒童,聆聽他們對該計劃的意見和想法,得出了很多寶貴的信息。記者有幸採訪到了任職於該協會的王智源主任,他提到:“計劃瞄準中一到中三學生是非常好的,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爆發期,需要一個認識和塑造自己的機會。但政府還需要考慮到現在的小孩有早熟化的趨勢,小四到小六的學童有同樣的需要。同時,中四到中六的清貧學生也非常需要人生觀的引導,所以計劃的對象是否可以擴寬為小四到中六呢?若真如此,針對不同學段的成長目標,計劃還應該有更為細化的不同對策。”

除了學段方面,第一期招生要求還強調“尤其是居住在‘劏房’的學生”,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潘毅教授認為,“在第一期計劃中有此傾向是不錯的,但隨着計劃不斷推進,政府應到考率擴寬這一要求,因為居住在‘公屋’的學生貧窮問題可能同樣嚴重。”

另外,對於計劃為期1年,兩位一致覺得太短,並不約而同的提出3年是比較合理的期限,潘毅教授說道,“當計劃結束後,應當有營運機構對參與學員進行一次review(評估),並持續跟進學員後續的生活、學習情況,了解他們是否通過計劃真正受益,以及有無需要轉入第二期繼續參與。”

貧窮是一個長期問題,1年的幫助能在多大程度上撬動10幾年的貧窮生活給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和心理狀態方面帶來的深刻影響?當1年結束,開闊視野的窗關閉,貧窮學生回到狹窄的“劏房”,他們心中是因為落差而深感失落無力還是因在1年間見過的“大世面”而備受鼓舞從此奮發向上,就算是正向答案,但當貧窮學童在未來實踐理想的路上遇到困難,又有力量幫助他們面對嗎?這是政府需要回答的問題。

細看計劃中的各個元素,一財政支援:每名學員將獲發5,000元的啓動資金在友師的指導下使用;成功完成計劃後另發5,000元的獎學金,讓學員應用在計劃期間學會的理財觀念,自行決定用途。王智源主任表態:“太少!這一萬元隨便去買買學習用品或者報名幾節補習課就用完了,如買台平價電腦都需要幾千元,哪裏還有剩餘給他們理財?應當上調金額。除此以外,為了避免學員亂花,可以採用‘申報制’,由專職援手審核學員的用款需求,驗證合理後再發放資金。”

潘毅教授在這方面的態度則更為激進,她直言:“發錢真是沒必要!貧窮兒童的問題不是會不會理財,而是沒財可以理,一萬遠遠不夠,倒不如在其他方面更有效這部分資金。”

對於師友配對,社協調查中有學員表示友師太忙,有時一月才能見一次,王智源主任提議:“政府可以在政策上對友師所在企業進行支援,比如通過對企業進行經濟補貼,讓企業樂意給員工足夠時間去參與活動。除此以外還可以鼓勵廣大退休人士加入,這部分人既有經驗也有時間,其實有很多思路可以發揮。”另外他還提到目前2800個的學員名額對於10萬的適齡學生數目來說太少了,如果是因招募不到足夠數量的友師參與師友配對環節而縮減整體計劃名額,政府倒不如各個環節分開做,在計劃中的“培訓課程項目”裏設立更多名額,通過這一方式覆蓋到更多貧窮學童。

最後,對於第一期的團體活動主要是去工業基地、政府機構和企業等類型的場所參觀,潘毅教授認為活動內容可以再多元性一點。

“無窮之路”點行?

他們的答案是……

1961年,香港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只有436美元,到2022年,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數據,該數字已騰飛到了49226美元,但漂亮的增幅後面,卻是嚴重的貧窮問題。據香港樂施會的報告,在2023年第一季度,按相應規模家庭的原住戶月入中位數50%計算,香港總共700萬人口中,逾136萬人處於貧窮狀態,整體貧窮率驚人的達到了20%。這樣詭異的經濟現象任誰看了都會問一句為什麼?

“貧窮是一個結構性問題,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小政府大市場的意識形態主導了政府的政策制定,整個社會因此太過於強調經濟發展,而忽略了社會福利,由少數中上階層掌控或主導了政治影響力及購買力,壓縮了本地工人百姓的生活空間,這最終促使了貧窮的發生。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實地調研中我們發現,“劏房”住戶曾盼望着多攢一點錢在社區裏租個小門面,從而改善經濟狀況,擺脫貧困。但隨著大企業越來越強勢,個體經濟實在難以競爭過以標準化和規模化模式運作的連鎖店,貧窮家庭想通過經商走出貧窮的夢想因此破滅,他們難以脫貧,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除此以外,社會中彷彿有一種共識,即經濟好的時候,就業率高,政府沒必要發展社會保障。但當經濟不好的時候,政府又確實沒錢投入社會保障。這成了一個死循環,成了香港‘無窮之路’上的路障。”潘毅教授語重心長的分析到。

記者認為,要解決貧窮問題,自然要了解它的成因,從源頭上就對症下藥,若只是在貧窮發生後才施以援手,實有亡羊補牢之嫌,效用並不可觀。當然,類似“共創明'Teen'計劃”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貧困學童積累社會資本,但政府還是應該投入更多資源在解決根本性的問題上,滿足貧困家庭最迫切的需要。王智源主任說道:“教育、醫療和住房問題是他們最希望解決的,香港高昂的住房成本幾乎花費了貧窮家庭一大半的收入,學童因此少有機會參加補習班提升能力,哪怕考上大學也總因經濟窘迫而躊躇一番,階級上流的入口十分狹窄。同時隨着香港向服務型經濟轉型,對勞工的知識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現有的12年免費小學及中學教育看起來似乎不太夠,針對經濟形勢的改變出現的如此種種問題,政府應當與時俱進調整政策。”

自然,我們不會幼稚到期盼有“天堂”一般的社會,但我們實在應當共同努力打造一個沒有“地獄”的社會,爭取讓人人都能活在“人間”。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