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經濟內卷 需要“三箭”齊發

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5年02月10日    版次:P17

文 ︱ 鄭永年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學勤講座教授 公共政策學院院長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內卷”已經成為今天中國經濟生活中一個令人“頭疼”的大問題。“內卷”已經從包括汽車、鋼鐵和藥品等大類工業擴展到一般的衣食住行等所有行業。在地方政府層面,“內卷”同樣圍繞著錢而展開,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地方政府或者為了滿足考核指標,或者為了解決缺錢的問題,千方百計地禁止企業流動,把GDP留在本地。在財政短缺的地方,地方政府花樣繁多地收割企業(主要是民營企業)的“韭菜”。而人們所說的越來越嚴峻的“遠洋捕撈”現象更是“內卷”的直接結果。 “內卷”不僅發生在富裕地區和貧困地區之間,即使是富裕地區,包括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區域也在互相“內卷”。實際上,“內卷”已經遍及全國,同時快速向海外延展。

如何逃離“內卷”?

什麼是“內卷”?我們的定義是對存量經濟的競爭就是“內卷”。大家都在競爭一塊披薩,而沒有人想把披薩做大,或者沒有能力把披薩做大。大家不做增量,都在爭奪現有存量,這必然導致“內卷”。

如何逃離“內卷”的問題既涉及到經濟政策的思維導向問題,更涉及到具體的體制機制改革問題。

1.對經濟思維與政策導向的反思

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的經濟思維是關鍵。經濟思維決定了我們如何診斷問題和解決問題。就此而言,我們亟待通過梳理經濟思維來回答為什麼目前的經濟政策沒有緩解“內卷”的問題。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央意識到了所面臨的經濟風險,出臺了寬鬆的金融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但問題是:為什麼宏觀層面的政策沒有在微觀層面導向預期的結果?在20世紀90年代初,為了解決三角債等問題並推動經濟發展,中央也採取了寬鬆的金融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這些宏觀政策很快就傳遞到實體經濟中。這是因為當時傳統經濟空間巨大,各級政府通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現存技術的轉化,加上一系列的體制機制改革,使這些宏觀政策很快轉化成為具體的經濟活動,有效推動了經濟增長。

2.傳統的“三駕馬車”已經失效

但是,今天的情況很不相同了。傳統的“三駕馬車”已經無法拉動經濟增長。

從投資上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已接近飽和,很多地方基建甚至已經投資過度。不僅如此,一些基礎設施使用不足,但維護和維修成本還很高。總體來看,基礎設施建設要和經濟活動相配合,過度建設就是浪費,即使帶來GDP增長,卻也無法增加國民財富。房地產市場同樣面臨過剩問題,哪怕今後五到十年不再新建房屋,現有存量也難以消化。尤其是當前人口萎縮加速,住房需求和房子價值都會下降。房地產對社會穩定至關重要,如果房地產垮掉了對我國經濟發展影響會很大,所以要穩住房地產。但是房地產再次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

就消費來說,儘管各方都想推動消費,但消費乏力已是事實。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中產階層規模還小。儘管我們已經擁有了4億中產,但從比例上看,還不到30%。學界認為,一個社會如果其中產跨過50%的門檻,才叫中產社會。“中產社會”和“消費社會”是兩個可以互相替換的概念,也就是說,只有中產社會才可實現可持續的消費。一個社會的中產如果達到65%甚至70%,那麼這個社會肯定是消費社會。對於中國30%的具有消費能力的中產群體來說,現在的主要問題是“消費什麼?”;而對餘下的70%的人口來說,要提高他們的消費,還需要通過經濟增長和發展,促使他們提升到中產水準。

就國際貿易而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的很多年裡,國際貿易有效拉動了中國經濟增長。但因為近年來地緣政治的劇變,尤其是中美關係的變化,國際貿易受到極大的負面影響。儘管我們的貿易在非西方世界還在增長,但非西方市場並不能替代西方市場。在當今的國際局勢下,希望通過外貿拉動經濟增長的想法已經非常不現實。

所以在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乏力的情況下,我國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內卷”現象。如前所述,“內卷”不僅已經遍及全國,甚至還延申到了國際層面。

3.寬鬆的金融政策與積極的財政政策從長遠看具有“局限性”

要走出“內卷”,儘管寬鬆的金融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從短期來看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例如緩解地方債務問題、穩定房地產和維持必要的公共服務水準等,但從長遠來看,不僅很難從根本上化解“內卷”問題,反而有可能導致問題的惡化。

第一,如果掌控不好,寬鬆的金融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會變成人為地刺激經濟,變成通脹經濟。與經濟活動急劇擴張帶來的“積極”通脹不同,人為刺激的通脹是“消極”的通脹,非常不利於社會發展,不利於30%的中產,更不利於社會的大多數群體。

第二,大量的金融資源必然向國有部門、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傾斜,這又會造成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更加失衡。

第三,在存量經濟不變的情況下,加大貨幣的供應只會導致一個更加“內卷”的經濟,無論是企業之間還是地方政府之間。

“第三支箭”:松規

我們認為,要逃離“內卷經濟”,除了“寬鬆的金融”和“積極的財政”這兩支箭之外,還需要第三支箭,即“松規”,通過適度放鬆監管釋放大量的新經濟活力。

1.整理順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個老問題了,但迄今並沒有定論,經濟政策導向一直游走於新自由主義和政府計畫之間。經驗地看,國有部門儘管也引入了一些市場機制,但基本上還有濃重的計劃經濟思路的味道;而民營部門則傾向于新自由主義思維——前者導致效率低下,後者導致惡性競爭。例如,就汽車行業來說,造車的政府牌照是否發得越多越好?新自由主義認為,政府根本不用管理,讓市場本身發揮作用即可;如果政府要發牌照,那麼牌照發得越多越好。但這個思路是有嚴重問題的。以前的鋼鐵產業曾經是這樣,等到產能過剩了,政府只好強行把一些鋼鐵企業關閉。現在的新能源車行業也是這樣。經驗地看,即使在踐行自由主義的西方國家也沒有出現這種現象。美國、德國和日本的主要汽車企業的數量是有限的,從來沒有經歷過類似今天中國所面臨的如此惡性競爭的情形。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新能源汽車領域,在其它各個領域都是如此。例如,在人工智慧領域,中國出現了“百模大戰”的情形,而被譽為自由市場的美國則沒有出現這種情況。

也就是說,我們更需要考慮到自身特殊的政企關係和商業文化是如何影響企業間的競爭的。就政企關係來說,政府對企業有最直接的影響,甚至決定權。一旦某個地方有了某種能夠獲利的產品,其它地方政府為了推動本地經濟發展,也都會想方設法參考發展同類產業。因為受行政權力分割的影響,嚴格意義上的市場並不存在。就商業文化而言,因為企業方缺失智慧財產權意識和政府方缺失法治觀念,我們歷來就有“一哄而上”的企業文化,並且往往是向下的惡性競爭,而非向上的良性競爭。這些因素往往導致過度的競爭,今天的“內卷”實質上就是惡性競爭。

所以當前就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關係而言,政府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保證企業充分競爭的同時,又要確保競爭不是惡性的向下競爭,而是向上競爭?

2.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

實現原有產業的升級

原有產業的升級可以房地產為例。如上所述,儘管政府需要花大力氣來穩定房地產,但要房地產拉動經濟已非常困難。不過,高品質的房地產還沒有開始。今天所謂的“高品質”房地產往往集中在城市中心,但這種“高品質”也只是價格高而已,並非真正的高品質。在中國文化中(西方文化也是如此),高品質的房地產既是財富概念,更是文化概念,體現在類似“蘇州園林”之類的房地產上。今天應當進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容許和鼓勵現在的城市中上層階層到自己的鄉下蓋住房。中上層有錢,但缺少消費品。高品質的房地產可以推動這個群體的“高消費”。這樣做比這個群體把錢存到銀行或者流失到海外更能增進國民財富。實際上,農村宅基地的流轉已經討論了很多年了,一些地方也在進行試點,但因為種種原因就是沒有能夠推廣開來。此外,停車場建設既可以消化房地產的存量,也可以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質。今天的城裡人,大都擁有汽車(甚至不止一家一車),停車就是個大問題。大家都把車停在樓房下面或者街道旁邊,既不美觀,更阻礙消防設備的進入,產生安全隱患。

3.催生新技術的落地

更有效的方法是通過技術進步創造和增加新的經濟活動。對企業來說,這樣做拓展了新的經濟發展空間;對社會來說,會增加就業,有了就業的保障,隨著勞動工資的提高,人們的消費欲望必然提高。如果沒有就業保障,即使政府發錢給老百姓,老百姓大概率也只會把錢存起來,而非用於消費。同時,新產品的產生也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多的消費品種;對政府來說,經濟活動的增加會擴大稅基,增加稅收,從而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實際上,我們一直在追求的就是基於實體經濟、通過經濟活動增加來實現增長的方式。

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而適度放鬆監管。

現在各地都在發展低空經濟了,但低空經濟並非新生事物,很多國家早就在發展了,只是現在政策容許了,就馬上出現了這個經濟新空間。不過,要真正使得低空經濟落地也並非容易,因此國家發改委成立了專門的部門來協調政策,推進低空經濟的落地。再如私家船產業。我們擁有漫長的海岸線,但私家船還沒有發展起來。中國是今天世界上造船技術最高的少數國家之一,並且技術也非常成熟。私家船沒有發展起來便是政策的原因。一旦政策容許,那麼私家船這個產業會很快就會發展起來,猶如今天的低空經濟。可以預見,這個產業規模會比低空經濟大得多。

在生物製藥、互聯網和人工智慧領域,儘管我國正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原創性技術成果,但是由於監管過度或者監管不科學,這些新技術很難落地,轉化不成相應的經濟活動。更為可惜的是,這些在中國因為監管過度而落不了地的技術往往流落到海外,尤其是美國。實際上,美國一直在通過寬鬆的監管對其它國家產生的新技術進行“割青”。現在特朗普重新上臺,馬斯克改革的核心就是“去監管”。一旦這一政策實施,那麼必然造成新一波更大規模的“割青”。

4.“三箭齊發”解決“內卷”問題

縱觀我國現存產業和已有技術水準,還有很多因為政府政策因素沒有發展起來。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經濟活動種類是最多、最齊全的。儘管在一些領域例如環保,政府需要一如既往地強化監管。但在新技術領域,政府需要適度放鬆監管,讓新技術落地。新技術的落地不僅可以催生新的經濟活動,也可以賦能現存技術產業的升級。可以預計,如果新的經濟活動被大量釋放出來,那麼“內卷”必然減少甚至消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