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4年10月28日 版次:P24
文 ▏本刊首席記者 納婕謐
提起香港私營醫院,有一家醫院絕對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並且無數政商界名流的名字與之關聯:前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在那出生,蔡元培、金庸、梅艷芳、何鴻燊等一眾知名人士生命的最後選擇在那裡度過。讀到這裡,相信每位讀者的腦海中都已經有了答案,對,就是那家被廣大民眾冠以“富人醫院”稱呼的養和醫院。
可細想下來,對於這樣一家極負盛名的高水準醫院,如果對其的瞭解和認知只停留於八卦新聞,而不深入探尋本質上它作為一家醫院的獨特及優秀之處,實在有些辜負。為此,記者特地專訪了養和醫療集團首席醫療總監兼養和醫院副院長陳煥堂醫生,試著為大眾解答,為何養和醫院能成為香港私營醫院之首。
答案寫在醫院大堂里
提及坊間對養和醫院的普遍印象,陳副院長笑著擺手澄清:“當一家醫院服務品質很高、醫療水準好,自然就會吸引大家,那富人當然也不例外,只是因為媒體歷來關注名人動向,誰去了養和也就成了大家關註的新聞。但實際上,我們並不是專為富有人士開放,經常在養和出入的多是普通人,醫院裡二等和三等病房的比例也高於單人病房。所謂‘富人醫院’是外界給養和的綽號,並不能代表養和自身。”
高端醫療很出名,另一項工作卻少為人知,“養和分別在北角、太古、中環、跑馬地、港島東設立了門診,這些門診由一支三十個左右醫生組成的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服務團隊進行服務。市民使用一次門診服務,醫生費四五百元,加上普通醫藥費用也就大概五六百元,按照香港的生活水準,很多普通人都可以負擔。”
建立這樣一隻基層醫療服務團隊的目的,不光在於提供普通人也能付得起的服務,更在於為香港醫療建設提供一些可借鑒的思路,對於此,陳副院長有著深刻的思考,“這樣的服務益處很多,一是可以高效對病人進行分類;當一個病人感到心臟不舒服,直接跑去看心臟科,但最後可能發現並不是心臟的問題,耽誤了時間。有了基層醫療,病人可以先由我們的門診醫生進行初步診療,判斷他真正適宜什麼科室,再將其轉介過去,這樣的分類流程對於提高整個醫療系統的效率幫助很大,我們自己實踐這樣的體系,也就能起到引領作用,鼓勵並支持港府建立並完善基層醫療服務。其次,基層醫療不光起到醫病的作用,我們的醫生會向所在社區的人們灌輸健康知識,教會他們如何健康生活、防患於未然,長此以往,最終可以令到整個社會公眾都更健康、病患數量減少。”
聽到這裏,記者不免好奇,一家本應該以盈利作為核心目標的私立醫院,為何要肩負起這樣的社會承擔?陳副院長表示,謎底不在別處:“當你走進養和醫院,你首先就會看到大堂的中心位置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李樹芬醫學基金’(該基金會由養和醫院首任院長李樹芬所創立,編者註)。換句話說,養和醫院的老闆不是某個個體,而是這個基金會,該基金會一直致力於推動醫學教育和醫學研究,支持醫院提供慈善醫療服務。養和醫院的盈利是基金會所有,基金會會將錢再投入支持香港整體醫療服務水準的提升,實現正向迴圈,而不是落入幾個人的口袋,”
“盡我們的責任”
除了基層醫療服務以外,養和在香港醫生培育體系中,亦扮演了重要的支持者角色。提及此,陳副院長爽朗一笑,直言自己就是這支持體系的受益者,“我是在七十年代的時候入學港大醫學院的,入學第一天我就接觸到了養和,我們上課的教學樓名字叫‘李樹芬樓’!那時他將自己的地捐給了港大,於是港大以他的名字命名教學中心。如今校園變化,該樓已經不見,但醫學生們可以見到一個芬培花園(‘培’字取自李樹芬的弟弟、第二任養和醫院院長‘李樹培’——編者註),供他們休息放鬆。現在我們每年依舊會給港大及港中文大學捐款、設立醫學生獎學金等,支持大學教育。
同時養和會作為醫學生們的學習場地,供他們瞭解私立醫院的工作情況,由醫院裏富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醫生給他們上課。在醫生進修方面,養和會接收一些從醫管局過來有進修需求的醫生,包含各類科室。雖然整體人員規模不大,但盡我們的責任。
為了鼓勵新生代,養和還接納對醫療行業感興趣的中學生甚至大學生來醫院裡參觀,讓他們觀察醫生、護士或藥劑師一兩個星期,瞭解他們是如何工作的,進而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更為清晰。”
如今,養和醫院為了更好的管理並發展人才培養工作,專門成立了養和創新及專業培訓學院,將相關工作放在這個學院裏進行統一統籌,以期更好的進步。
教育、科研和專業培訓,成就養和
是醫院,更是學校。而一所學校,真正要保證學校的先進水準和領先地位,光有教學還不夠,科研十分關鍵,對於日新月異的醫療行業來講就更是如此,用陳副院長的話來說,要有教育、有科研,做到持續進行專業培訓,醫療水準才能得到提高,養和醫院才可以保持住在私立醫院市場裏的領導地位。
這一點,作為一名醫生,陳副院長有著切身的體會,“我畢業的時候,沒有CT,沒有超聲波機器,沒有人工受孕技術,這些都是後面慢慢才有的。如果我畢業後只做醫生,沒有繼續接受教育、培訓及科研的話,那我就停留在畢業那年,怎麼能跟得上現在的醫療水準?現在養和會定期將有能力的、較為穩定的醫生送到外國進行學習進修,美國、澳洲和加拿大,哪里先進送去哪里。
科研方面,我們開設有課程教醫生怎麼做科研,同時養和醫院還是全香港首間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認可和認證擁有臨床試驗中心的私家醫院,許多醫學實驗就在養和開展。”談到這,陳副院長幽默調侃道,“許多時科研相關的工作不會幫我們賺錢,只是幫我們花錢!”
無論教育、培訓還是科研,其背後的核心宗旨就是一個——不斷進步。“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市場競爭中,唯有不斷精進自身,才可立於不敗之地,這樣的理念,已深入養和的企業精神之中,陳副院長說:“我們常常鼓勵我們的醫生、護士及其他職員要有一份進步的心,即常常思考‘這個問題我可以怎樣做得好一點?’。”
要做就做最好的,1922年養和醫院建院之時就訂立了一條宗旨——“優質服務.卓越護理”,什麼樣的護理稱得上卓越?陳副院長認為,當一個病人準備安睡時,護士為他蓋上一張暖毯,讓病人心理上備受安慰,這就是好的護理;就醫環境做得更好更舒適,就是為病患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樣的護理和服務,可以令到病人在醫病期間,精神和身體上都得到痊癒。
在科室建設方面,養和醫院則是採用精細化的分類方式以做到精益求精,陳副院長將之描述為專科中的專科,“ 我們的醫療服務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基層門診,第二層是專科部門,最高層就是專科中的專科,舉個例子,我們有眼科,眼科下又分專看小朋友的眼科、專看眼底的眼科等;婦產科下又分腫瘤婦產科、接生產科、母胎健康科、輔助輔助生育科等,每一個醫生可以在自己的科目裏面不斷精練自己的專長。”
不是醫病,是醫一位有病的人
相較於公立醫院,私立醫院在運營方面擁有著更多自由度,可以按照自己的醫療理念去運作管理,因此私立醫院不光可以作為醫療服務隊伍的重要補充力量,還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完善香港醫療體系的作用,如陳副院長所說,私立醫院的存在實際上是給予市民多一個選擇,“市民去公營醫院,未必可以知道是哪位醫生幫自己治療,因為公營醫院是採用團隊制的方式,今天是A醫生看,明天可能是B醫生來巡房,後天換做C醫生,而在私立醫院,市民可以有更個人化的選擇,選定一個醫生全程為自己治療。”
正因為私營的特質,私立醫院才可以扮演醫療進步探路者的角色,養和醫院才有了推崇獨特醫療信念“全人醫療 全心護理”的空間,陳副院長向我們娓娓道來了這信念背後的深意所在,“當一位肺炎患者來到醫院尋求我們的幫助,我們不是像公立醫院一樣給他一些消炎藥就算完成治療,有病醫病,而是還會關心他是否因為患病有什麼擔憂?醫院裏的臨床心理博士會和他聊天談心,緩解他的心理壓力,使其身心都能得疏解。養和所奉行的不是‘你有病,我醫你的病’,而是‘醫一位有病的人’,這就是‘全人醫療’。”
為了保證醫療品質,養和更是毫不留情拿自己“開刀”,建立內外部複檢委員會、外部監察機制,三套班子定期檢視醫生的每道工序是否適當合宜,並對數據異常的醫生進行進一步的審察幫助,從而確保醫院整體的醫療水準,這套體系甚至精細到統計病人傷口的發炎率。
古言曾寫,“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良,不可信也。”一家醫院的“富”,絕不在於它的收費如何高昂,營收如何亮眼,而在於它堅持高尚的醫療理念、不斷超越自我的進取精神、奉獻社會的人文理想,私立醫院該怎樣存在?或許正應如養和醫院的創始院長李樹芬醫生曾言:“願盡我一生,使世界比我初生所見的更為美好,此乃吾之信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