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4年09月16日 版次:P61
文 | 本刊記者 蘆夢婷
對於一座複雜繁華的都市來說,街市串聯起店鋪與街區,成為維繫生活的骨架和心臟。不管是臨街鋪檔還是蓋有商廈,香港人都管它叫作“街市”。
多少人是從謝安琪的歌聲中第一次聽到囍帖街這個名字。雖然這個街名不復存在,但取而代之的利東街,為香港帶來全新長約200米的林蔭步行街,很快就成了城市漫遊者們最喜愛的具有歐洲風情的商業街。
從“印刷小巷”到“囍帖街”
利東街並不是一開街就是喜帖街的。從裁縫街、印刷街到世界知名的喜帖街,利東街與灣仔舊區的其他老街一起見證了香港本土經濟的發展和轉變。20世紀50年代後期街內地鋪主要是士多、手工加工服裝和小型印刷業,印製學校練習本、賬簿及商品包裝紙等,始有印刷街之名。到60年代,因經常發生火警,新搬進的商戶已變成做西服、洗衣、熨衫、打鐵和幼稚園等行業的。踏入70年代,中環的印刷公司搬遷至利東街,它們喜歡這裏方便落貨,印製日曆的商鋪開始多了。80年代印刷喜帖潮流興起,越來越多人來到這裏購置喜帖、紅包、揮春等彩色印製品,整條街上各式各樣的喜帖林林總總,琳琅滿目。因緣際會,“囍帖街”形成特色地標,喜迎婚慶的新人,幾乎每一對都會來到喜帖街選購。來利東街選喜帖,是老一代香港人的集體記憶。
在囍帖街裏,街坊之間的情誼也成為了一種默契。街坊之間能互相託管小朋友,同行甚至可以互相幫襯,在這裏沒有“同行冤家”的說法,這也是“囍帖街”社區經濟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囍帖街僅存的囍帖商戶
——新啟達印刷燙金公司
在灣仔站D口方向的通道中,也就是利東街的B1層,仍然保留了一間成立了26年,應市區重建局邀請重返利東街專營喜帖印刷燙金——新啟達印刷燙金公司。
夢婷駐足在通道中從遠處望去,引入眼簾的就是紅彤彤一片:頗有古韻的深紅圓形木書架,擺置不同式樣的喜帖、掛飾、賀卡、屋頂燈籠遍佈。走進店裏用手觸摸到這些紙質版,非常精緻的喜帖時,夢婷暗自感慨新啟達印刷燙金公司在喜帖街上數十載光陰,也算見證着幾代人婚嫁。
當下,很多年輕人在選擇婚禮喜帖時,更多為了方便會選擇製作一份電子喜帖,在微信上一秒便可以發給世界各地的親朋好友,點開電子喜帖可能會看見一對新人的結婚照、配著音樂螢幕上顯示著邀請文案。但是,此刻當夢婷站在這個富有年代和見證着香港幾代人婚姻的老店中,手中的紙質版喜帖則飽含着更加濃厚的文化底蘊、舊式禮節與不變的人情。
最後,夢婷也想問問大家如果未來在選擇採用什麼樣的喜帖時,你會想起來喜帖街看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