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呈現“荷蘭病症”危機?

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4年03月25日    版次:P51

文 ︱ 戴肇洋 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國政基金會財經顧問

荷蘭病症(英語:Dutch disease、荷蘭語:Hollandse ziekte)是一個和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相關的術語。是指由於出口自然資源,導致貨幣匯率上升,因而工業出口減少、國內製造業衰退的現象。

在經濟學中,荷蘭病症是特定行業(如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的增長與其他行業(如製造業或農業)經濟發展的下滑之間有明顯的因果關係。推定機制是,由於行業的增長(或外援的流入)增加收入,與其他國家的貨幣相比(匯率以某國貨幣/其他國貨幣的形式顯示),某國家的貨幣變得更強(升值)。這導致某國家其他行業出口為得到其他國家購買變得更昂貴,而進口(購買其他國家的)更低廉,如果不進行政策干預,某國家的這些行業(主要是製造業)的競爭力會被降低。

雖然它最常指的是自然資源的發現,但也可以指“導致其他國家的貨幣大量流入的任何發展,包括自然資源價格急劇上漲,外援和外國直接投資”。[1]此術語在1977年由《經濟學人》創造,描述荷蘭在1959年發現大格羅寧根天然氣田後,製造業的衰落。

今年2月24日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台積電)日本熊本廠(JASM)超車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廠建廠舉行落成典禮,除了台積電張創辦人等高層出席剪綵之外,日本岸田首相透過視訊祝賀,以及經濟產業大臣、防衛大臣、重要企業領袖及關聯廠商代表等嘉賓齊聚共同參與見證,其盛況可以說是空前。日本媒體甚至指出,JASM是“日本明治維新以來迎接另一黎明”的開始,以及將會翻轉日本失落30年的“黑船”之再世,顯示台積電投資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的重返榮光,扮演極為關鍵角色。

儘管台灣因台積電前往日本投資設廠,而榮登國際新聞版面十分風光,畢竟迄今沒有台灣企業投資日本設廠,受到如此高階等級重視,台積電是台灣產業的驕傲。亦即過去20年以來,台灣產業受惠全球資訊通信領域蓬勃發展,尤其晶片製造在主管產業部門提供優惠措施下,其發展一枝獨秀大幅領先各國,甚至被譽為促進經濟持續成長的“護國神山”。然而在晶片製造聞名於世的背後,許多學者專家不斷指出,台灣產業結構過度傾斜集中少數領域,其所延伸的風險讓經濟正在呈現“荷蘭病症(Dutch disease)”之危機。

產業結構傾斜衍生負面影響

亦即台灣在晶片製造蓬勃發展下,讓經濟持續成長之同時,卻又衍生許多負面影響,例如:房地價格飆揚、職業(科技與傳統製造業間、生產性與消費性服務業間)薪資落差加劇,在無形中造成社會族群對立更加惡化。此意味着,未來台灣產業發展策略必須調整,減緩結構過度傾斜,以避免荷蘭病症之爆發。也就是說,在產業發展規劃思維上,是否需要為保護“護國神山”不斷壯大,而犧牲其他產業正常發展,將會是台灣主管產業部門未來在法規調適或政策研擬上,必須深思熟慮無法輕忽之選擇。

其實,台灣產業結構傾斜集中少數領域發展,並非始自今日,而是長期政策偏差累積所造成結果。誠如在此之前,台灣主管產業部門修正有“台灣版本晶片法案”之稱的《產業創新條例》,針對其中與技術創新、位居國際供應鏈關鍵性地位的公司特別提供研發支出抵減25%營所稅及設備支出抵減5%營所稅優惠。不過,台灣版本晶片法案實施之後,許多產業尤其傳統產業強烈反彈認為,科技產業已經獲利盆滿缽盈,讓經濟呈現荷蘭病症之現象逐漸明顯,不宜獨厚少數產業,如此勢必導致產業發展失衡、薪資落差加劇,希望將有限資源補助競爭力不足、生產力薄弱,卻又能夠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的傳統製造業或服務業。

獨厚少數產業造成資源排擠

毋庸置疑,面對傳統產業生存困境,比較科技產業亮麗表現對形塑台灣產業之品牌形象,雖功不可沒,但卻又發現台灣在推動科技產業發展過程中,其垂直縱深延伸布局相當完整,相對橫向擴散效益則是頗為薄弱,除了許多原材料、零組件、高階化學材料、機械設備來自美國、日本進口之外,需要配合更充沛的資源,極易產生排擠效應,使得其他產業更加難以取得資源。誠如在經濟學上“李布林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指出:如果相對產品價格穩定,生產要素成長,導致密集利用該項生產要素產業的產出超出比重之增加,將讓其他產業產出受到排擠減少。此意味着,近年以來台灣透過少數“護國神山”科技產業創造榮景,藉此促進經濟持續成長,卻又造成許多傳統產業陷入停滯萎縮。

儘管部分學者專家指出,台灣傳統產業出口年增率,與全球市場進口年增率之動向同步,而且其附加價值率不斷上升,並未造成競爭力下滑。至於近年以來傳統產業薪資較科技產業之漲幅為低,反映其勞動需求減少,與荷蘭薪資上漲之病症相異,說明台灣經濟狀況,與1960-70年代荷蘭經濟陷入衰退之境遇完全不同,並未呈現荷蘭病症現象。不過,許多學者專家則是從地緣政治關係的角度建議,台灣經濟過度傾斜集中依賴少數項目產業結構型態,極易因全球環境急劇變化而陷入危機。

借鏡荷蘭改革經驗擺脫危機

然而,與其擔憂台灣經濟可能呈現荷蘭病症危機,不如借鏡過去荷蘭於面對經濟病症衝擊後致力投入改革,發展更具有競爭利基的產業,讓經濟擺脫病症順利成功轉型之發展經驗。其中,在製造業方面,雖僅佔其GDP二成,但以環境永續、城市治理為前提,同時以追求技術升級、設計創新為目標,培育包括飛利浦(Philips)電子、安科智諾貝爾(Akzo Nobel)化學、聯合利華(Unilever)消費品、艾司摩爾(ASML Holding N.V.)半導體製造相關設備等全球著名跨國企業。在服務業方面,利用地理位置於歐陸前緣的優勢條件,推動包括歐陸第一大的鹿特丹港口及第四大之阿姆斯特丹機場利基從事流通轉運。至於在農牧業方面,則是透過資本密集加入科技元素進行高值升級,打造包括花卉、酪農產品輸出,成為全球第二農業出口大國。

比較台灣,儘管已培育全球領先地位的晶片製造產業,然而卻又因過度獨佔資源而被迫犧牲其他產業資源。由於台灣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系,市場需求難以達到經濟規模,上述荷蘭利用既有產業基礎,配合地理位置優勢條件,加上連結科技積極發展例如電子、石化、綠能、物流、運籌、農業出口聞名世界,在數年內成功轉型,擺脫之前經濟過度依賴石油出口所爆發的病症實例,在全球中難以找出更適合台灣學習的典範。

畢竟,台灣受到自然資源較為薄弱、市場規模狹小限制,產業政策規劃完善與否,將影響今後經濟的持續成長。很顯然地,近年以來台灣過度依賴包括晶片製造在內少數明星科技產業出口,扮演拉抬經濟持續成長,卻又同時進口其所缺乏之生產資源,呈現為他人經濟作嫁之現象。亦即未來在產業政策上必須從更加全方位、前瞻性的角度勾勒規劃,唯有如此始能有效吸引更多跨國著名企業前來投資重要原材料、關鍵零組件產業,藉此促進科技產業的完整發展,以及推動傳統產業之創新轉型,進而扭轉已傾斜失衡發展的產業結構,讓台灣經濟擺脫荷蘭病症之危機,別無其他選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