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3年11月13日 版次:P59
文 ︱ 郭旭宏
自古以來,生活在遼闊大地上的人們都有「安居樂業」的渴望。早在先秦典籍《老子》中,人們對 於理想生活的雛形便有過如此一段描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其中,「居住」更是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基礎,不僅是個人安全感的來源,亦是家庭成員之間情感的聚集地,安身立命之必要。
香港,位於中國三大龍脈的南龍盡頭,是個被山環抱、存氣聚水的地方,也一直被認為是一塊福地,也因此天生是一個安居的好地方。隨着時代的發展,這裏不僅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更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此尋找人生機會。但問題是,有限的土地,如何承載越來越多的人潮湧入?租住人口超過兩百萬的「公屋」便成為香港的一大特色;公屋的生活經驗,也成為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追溯到香港早期住屋時期,即是一八四〇年代至一九五〇年代。由於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中英兩國簽訂了《南京條約》,自此之後香港的土地歸英國王室所有。並且隨着之後種種條約的簽訂,九龍半島、新界都悉數割讓或租借給了英國。從此,香港的土地不再是屬於香港原居民,而是英國政府。當時,住屋問題已然提上日程。一方面由於人口的迅速增長:一八四一年,香港島有約七千四百名居民;一八五一年,中國爆發太平天國運動,很多人逃來香港避難;一八五三年,香港島的人口高達三萬九千人,上升了足足有五倍。另一方面,一八四三年,港督砵甸乍將中環維多利亞城中心劃為洋人專屬居住區,禁止華人居住。於是,華人集中居住在太平山街區,形成了十九世紀「唐樓」的雛形,更是成為外來難民藉此打工、尋找機遇的暫留地。
早期的唐樓由青磚砌成,屋頂是木結構及蓋上瓦片,並且沿山而建,密若蜂房,雜亂無章。許多唐樓又長又窄,樓高二至四層,上層是民居,下層為商舖,由一條窄長昏暗的樓梯連接,採光和通風設備嚴重不足,每層只有一個窄小的廚房和煙囪,又沒有供水供電設施、廁所、浴室等,衛生情況十分惡劣。不僅如此,租戶用木板將樓面分隔成多個小房間,再分租他人,因此一層約五十至六十平方米的樓面,往往住上五十至六十人,擠迫程度可見一斑。這些都為後來一八九四年爆發的鼠疫埋下了伏筆。
為了解決安全與衛生隱患,進一步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一九二三年,當時的政府組成房屋委員會,建議興建簡單房屋,為工人提供租金低廉的住屋,但由於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三年之間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亦都波及到了香港,這項決策也不告而終。隨後為了改善基層市民的居住環境,也為了更好地規劃城市發展,一九三九年,政府制訂了城市規劃的條例,後來由於日佔時期香港淪陷而再次失敗。
戰後時期,由於中國內戰,更多的難民逃至香港,香港的住屋發展到了寮屋時期。幾年間,香港的人口由一九四五年的五十萬人增至一九五三年的二百二十五萬人,房屋供應不足,房價和租金大幅上升。負擔不起唐樓租金的人,便在山邊用鐵皮、舊木材、殘磚等廢料搭建寮屋。這些不合規格的寮屋大量出現,形成寮屋區,遍布港九新界。這些簡陋的房屋不僅條件惡劣,而且難以阻擋自然災害。後來,傳聞一九五三年聖誕夜的一盞油燈,在石硤尾寮屋區燃起了一場無情大火,焚燒歷六小時,燒毀了兩千五百多間寮屋,令五萬三千人一夜之間喪失了家園。就是因為這場意外,促使香港政府痛下決心,發展公營房屋(前稱徙置房屋),以安置無家可歸的災民。後來,政府提供的解決方案有:特許平房/暫住平房,公務員建屋合作計劃,及香港房屋協會之上李屋——亦稱「上李屋邨」,是香港房屋協會首個出租屋邨,以及全香港首兩個發展的公營房屋之一。
那麼,被譽為香港公共房屋的始祖——美荷樓(第一型徙置大廈),從何而來?就是在石硤尾大火發生其後的近十年期間,當時的港英政府為迅速舒解民困,在災區原址建起以當時工務局局長包寧命名的兩至三層高建築——「包寧平房」(Bowring Bungalows)。同時為了向災民提供長期居所,花了十個月時間建成八座六層高,包括美荷樓(當時稱為H座)在內的徙置大廈。從此,拉開了香港公共房屋發展的序幕。
為了改善居民生活,石硤尾邨內其他地方已進行重建,而這座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美荷樓則於二〇〇五年關閉,直至二〇一三年才改建成為青年旅舍,並設立了美荷樓生活館,是第一間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設立及管理的公屋博物館。
香港公共房屋為超過兩百萬香港市民提供了安居之所。隨着時代的發展,在經濟起飛的年代,即一九七〇至一九八〇年代,香港的公屋設計出現了如長型、雙塔式、H字型、I字型、Y字型等設計。更重要的是其建立社區的設計——通過構建社區,來增加居民的歸屬感。之後推出「十年建屋計劃」,改善第一至四型公屋單位,配合市區重建的設計,以及配合新市鎮發展的設計。接着還有「居者有其屋」計劃。一九九〇年代及以後,公屋設計趨向於裝配式建築,重質也重量,發展出了和諧型和非標準型等不同設計。隨着時代的發展,香港公共房屋的設計日新月異,並一直延續至今,承載着更多人們的生活基本需要,讓人們得以在香港這片土地上安居下來,從而各展所長,最終成就今日之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