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香港人那麼愛健身?

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3年08月21日    版次:P70

▲麥理浩徑深受遠足人士和運動員喜愛,更獲《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20條夢想遠足徑之一。(香港政府新聞處圖片)

文 ︱ 本刊記者 趙芃程

中環有一個傳說:清晨6點去健身房運動的都是年入百萬的金融精英。看似誇張的說法卻一語點破香港人的運動習慣:由於白天工作,下班後需要應酬、社交,因此大多數的年輕白領們難以抽出時間運動健身,但是為了健康和身材管理,他們會利用晨起的碎片時間運動。運動場所也不僅僅只是健身房,附近的公園、體育館、社區運動中心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其實在香港,健身並不局限於年輕人,“全民運動”的熱潮早已盛行多年。

香港人的長壽秘訣

曾有人在某社交平台上提出問題“為什麼香港的老頭老太太普遍看上去都很有精神?”

一位香港IP的用戶簡明扼要地給出了回答“因為香港人熱衷煲湯和運動,再加上全港實行控煙。”

這並不是空穴來風,2021年11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研究團隊在《柳葉刀-公共衛生》揭開了香港多年蟬聯全球最長壽地區的原因。

在比較了來自香港、新加坡、韓國以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18個國家及地區,在1979至2016年間的共計2.63億宗死亡個案後,研究團隊得出了3個重要發現:

1.與貧窮相關的疾病大幅減少

2.由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率是18個國家、地區中最低的

3.因吸煙相關的疾病,如肺癌、心臟病、食道癌及長期慢性呼吸病而死亡的人數比例最低。

毋庸置疑的是,得益於港府多年以來嚴格的控煙政策(香港是世界上最早一批禁止室內公共場所吸煙的地區之一,具體措施詳見本刊總3548期《78元的煙,57元的稅——‘無煙香港’計劃現在進行時》一文),低吸煙率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香港人的健康指數。另一方面,雖然心臟方面疾病被列為全球第一殺手,但它們同時被列為最可以預防的健康疾病之一。而清淡飲食和適當的運動健身恰好都是增強心肌、改善心血管健康的有效手段。

比起City Walk,香港人酷愛“行山”

遠足\hiking\徒步在香港有個統一的稱呼——“行山”,是一種流行多年的運動、社交活動。

觀察過香港地形圖的人不難得出總結:第一,香港山多平地少;第二,香港海岸線曲折;第三,香港多海島,並擁有多個優良海港。因此在這樣“依山傍海”的環境下,為香港人孕育了眾多如“行山”、衝浪、馬術等眾多與“自然相伴”的運動方式。

大多數來香港讀書的內地學生應該對此項活動有着深刻印象,一般到了十、十一月份,天氣沒那麼炎熱時,學校會組織學生們前往香港郊區行山。與市區繁華截然不同的是,香港的郊外有着絕佳的自然風光。

“感受肌肉的酸痛和新鮮的空氣,漫步在被譽為世界最美山徑之一的麥理浩徑,讓我一下子就忘記了時間。”香港徒步俱樂部成員黃女士向記者分享她的“行山”經歷。“香港是一個山海環擁的城市,在大自然中徒步讓我能夠遠離城市的喧囂,感受空曠原始的美景,那種觸及心靈的感覺很難用語言傳達。”

從“普及化”、“精英化”到“盛世化”

當然了,“全民健身”的意識離不開香港政府多年來以“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三個目標維度發展體育產業。

要知道,受土地面積的限制,香港住房面積相對緊張,因此當一大塊土地放在面前時,無論是政府還是開發商對此的利用都會十分謹慎,是開發私人樓還是公物,都是能對民生問題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造一個體育館、足球場,對這個寸土寸金的城市來說實屬奢侈。可在這樣的“劣勢條件”下,居住在香港的人卻不難體會到:從住的地方到附近公園、體育場距離不算遠,雖然使用時較為緊張,有時候不得不“錯峰使用”,但是該有的球場、公園、體育場等設施資源並不欠缺。

數據顯示,香港共106 座公眾室內體育館,每年主場的平均使用率約 88%。最多體育館的地區是觀塘,9間室內體育館,平均每間服務7.65萬人。44 座公眾游泳池場館,每年入場人數逾 1,400 萬人次。另有25個運動場、42個刊憲泳灘、103座體育館、83個草地足球場、235個硬地小型足球場、538個籃球場、254個網球場、291個壁球場及670個康體場地設有兒童遊樂場,另外還有曲棍球場、公眾騎術學校及高爾夫球練習場等設施。

今年上半年,香港首次作為主場舉辦了一場中國男籃比賽,男子籃球世界杯亞太區預選賽。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借著比賽發布消息:造價319億港元的香港啟德體育園將於明年落成。本刊記者相信,如今的香港體育將在“普及化”、“精英化”的階段逐步以更多高水準的國際賽事迎來“盛事化”。與此同時,隨着“全民健身”的風潮,香港“亞洲體育之都”的形象也將漸漸深入人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