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3年06月26日 版次:P16
掃碼閱讀原文
隨着社會發展,現時香港任何行業都人手短缺,相信市民逛街、外出用膳都會感受得到。6月13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正式公布輸入外勞方案,將會優化現有“補充勞工計劃”,包括暫停執行現有26個職位類別及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規定,為期2年。相關職位涉及廣泛,包括侍應、接待員、收銀員、文員、接線生、送貨員等。
香港一向缺人手的建造業、運輸業和航空業,輸入外勞的配額也初步確定。建造業輸入勞工會以公營工程優先,引入上限人數為1.2萬人;運輸業將輸入1700名司機,包括900名小巴司機;航空業輸入勞工配額上限6300人,涉10個前線工種。
公營工程項目主要涉及造地、基建、公屋、鐵路、機場工程、醫院等公眾利益項目,同時也方便港府監管。如果私營機構希望申請外勞,必須證明需求的工種非常短缺,港府也會有人手比例要求,每2名香港本地勞工只可以輸入1名外勞。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指出,加強本地勞工培訓一向是政府很重視的工作,僱員再培訓局內就業掛課程資助額將由5800增加至8000元。為了防止內地中介亂收費,聘請公司一定要經過國家商務部已經核准的對外勞務企業才可以進行招聘。
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香港有結構性勞動人口縮減,撇除外傭人口,2018年勞動人口峰值是368萬,去年則是346萬,很多行業都面臨挑戰,低技術人士則減少約16萬人。而輸入勞工是解決勞工短缺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法,根據最新規定,每一個輸入外勞的僱主需要就每一位輸入的勞工繳付僱員再培訓的徵款,每人每月須支付400元港幣,款項會用於加強培訓和再培訓本地勞工工作;政府也會推動創新科技、提升生產力等等,多管齊下應對人力短缺。
輸入勞工工資不得低於相關行業中位數
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指,近來和業界會面時候多次重申,不是要藉機引入廉價勞工,無論補充勞工計劃還是建築業、運輸業的輸入計劃,都要求輸入勞工工資不得低於相關行業中位數工資。
香港運輸物流業將輸入8000名外勞,其中6300個負責填補機場10類人手嚴重短缺的工種,由航空業公司提出申請。10個類別包括地勤人員、機坪服務、機艙工作、飛機維修、牽引車司機、貨站服務、升降台操作、客戶服務、飛機拖車司機及維修員。以機場地勤為例,工資一般在港幣1.3萬-1.8萬不等,通常會有超時工作,所有連加班補貼,月薪在港幣2萬-3萬。港府表示,由於香港機場臨近港珠澳大橋,預計這批外勞會住在內地,機管局將安排跨境交通,協助他們往返香港。
對於輸入司機方面,1700個勞工名額會用來輸入900名公共小巴司機及800名直通巴士司機,理解市民對安全的憂慮,這類司機須參加香港小巴或巴士駕駛考試,在港接受10多個小時訓練及職前培訓,符合要求才可提供載客服務。港府表示,聘請的800名直通巴士司機將會返回內地居住,而900名公共小巴司機將會在工作區域附近居住。
另外,香港從1996年開始,為了保護本地勞工政策,規定26個職位不可以納入輸入勞工的範疇,不過最新規定表示,將放寬這26個職別。這意味着這26個職位將允許輸入外勞,包括髮型師、初級廚師、餐廳侍應、營業售貨員、收銀員甚至電話接線生。以香港求職網站的數據為例,髮型助理的平均基本薪酬為13000港元,而正式的髮型師每月接近19000港元。
香港缺人的行業還很多 冀逐季派出名額
過去幾年清楚顯示,香港出現結構性人手短缺,以建造業為例,估計缺少了數萬人手,因為香港未來幾年有“三鐵三路工程”,同時要推展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填海計劃。香港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表示,現時香港建造業及運輸業輸入2萬勞工名額,估計只佔欠缺勞工的一半,人手遠遠不夠。政府會成立專門小組負責處理建造界及運輸界的輸入外勞申請,會以季為單位進行處理,並逐季派出名額,每半年向勞顧會報告一次情況。
酒店業主聯會調查顯示,酒店業欠缺9000多名員工,空缺最多的工種是房務部,其次是餐飲部及前台部。隨着未來4年將有新酒店落成,欠缺人手將會增至1.2萬人。酒店長期人手不足,員工工作壓力大增,長遠會影響服務質素,以至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建議港府設立特別計劃,便利業界輸入外勞,補充人手。
而輸入外勞自然使本地人擔憂“飯碗被搶”,還有關注勞工權益的立法會議員批評政府公布的行業輸入勞工計劃,繞過勞工顧問委員會的監管。孫玉菡表示,不存在繞過勞顧會的問題,因為輸入勞工的大方向是由行政會議決定,並且運作補充勞工計劃也是經行會定下,再交由勞顧會處理。
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表示,在推行新政策和新安排同時,會堅持一直以來奉行的原則,首先本地勞工優先是政府人力政策的基礎,大原則非常清晰,首要考慮是讓本地工人獲得優先就業機會,輸入外勞只是補助性,並非永久性。但是若採取種種措施依然出現人力不足情況,適度輸入勞工是不能不考慮的政策,政府必須確保經濟有足夠動力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