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歡如夢,香港唐樓如何續寫今生故事?

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3年04月17日    版次:P16

文 ︱ 本刊記者 沈雨青

近日,唐樓頻頻因社會新聞,衝上香港媒體的頭版頭條:

深水埗三無唐樓驚現腐脹男性屍體(4月6日新聞);

旺角唐樓戶主久未返家

今回寓所揭遭爆竊

名貴家具被搬走損失80萬(4月5日新聞);

大埔奪命火|唐樓單位疑拖板電線短路起火

釀1死7傷(3月30日新聞);

旺角唐樓單位疑“尿袋”短路起火

35歲女子送院不治(2月10日新聞)……

在香港開埠初期,很多華人從內地來香港尋找機遇,以致香港人口急升,出現了房屋短缺的現象,為了解決居住問題,華人興建起一種通常樓高2、3層,窄長的樓房,這種房屋在當時也以“Chinese Tenement”的名號登記在案,成為唐樓原型。

“你知道怎麼區分唐樓和洋樓嗎?就是唐樓很多間房都沒有窗。”香港歷史掌故專家鄭寶鴻這樣向記者解釋唐樓。(註:據1903年香港《公眾衛生及建築條例》中給出的定義:“任何建築物,而在其住用部分有任何起居室擬供或改裝以供多於一名租客或分租客使用”即屬唐樓。鄭先生此處給出的定義不一定準確)。

“在當時,唐樓就是劏房的原型。”鄭寶鴻介紹,戰前的唐樓,往往只有400呎至500呎,“一層可以住上7到8戶人家,一層裏所有人共用一個廁所、一間廚房,廚房頂還可再加一間房,上廁所不僅要搶,更要貓在痰盂上。”

故在當時的港英政府統治下,唐樓也被認為是逼仄、缺乏衛生意識,以及容易引致疾病、傳染病之所在。以至於當時政府刻意將華人和洋人生活的地方作出區分,不允許在洋人區興建唐樓。

“所以保育香港唐樓和保育上海老洋房完全不是一個概念?”面對記者這個問題,鄭寶鴻直指,“香港唐樓完全就是落伍(的象徵),不應該保留”。

落伍與情懷 實則一體兩面

但時至今日,唐樓早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失寵並停止興建,所以不少兼具舊香港風情與華人聚集區特色的唐樓成為法定古蹟,被今日之政府保育及活化。當中,更有不少成為旅遊地標。

例如建於上世纪三十年代,目前已晉身一級歷史建築的旺角“雷生春”,它樓高四層,本是富商雷亮的大宅。建築具有典型的“廣州騎樓”特色,即露台部分由八支柱子支撐,柱子佇立於房前,形成供路人通行或避雨的“迥廊”,加之雷亮家族的身份地位,這棟唐樓又兼具西方外廊式建築的特色,成為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的代表。

為此,香港本地保育唐樓的聲浪越來越大,很多本地年輕人認為,保護唐樓,就是保護香港的本土情懷。

不過對於香港總有人鍾情於保育唐樓這件事,鄭寶鴻反倒是舉了一個路邊攤的例子,他說,“以前我和一個教授路過一些攤檔,老鼠橫行,教授就說,應該保留這些攤檔,因好多外國人覺得很有特色,覺得‘this is HongKong’(這就是香港),我說,外國人就是中意香港落伍和不衛生,但落伍和不衛生‘不是香港’!”

其實即便是被政府保育過的唐樓,也存在“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窘境。例如因《歲月神偷》這部電影而得以保留的“新永利街”。在網絡圖片中,這排建築似乎既保留了舊唐樓的風格,也相當安全衛生,但當記者真正來到這棟建築物面前,心中多少夾雜了些許失望。重建後的永利街,仍舊紮根在港島的鬧市區,但偏偏沒了本地的生活氣息,也沒了斑駁的歲月痕迹,一排小樓彷彿成了一個專為遊客搭建的虛假攝影棚。更為諷刺的是,即便在遊人如織的周末時段,這個“攝影棚”,也鮮有遊客問津。

“據我所知,藍屋有一些住戶到現在都需要‘清糞’(無衛生間,需人工倒排泄物)。”“永利街那邊呢,就有很多白蟻”,還有“(戰前的唐樓)木樓梯很細,以前很多老人家爬上去很累,(踩空)滾下來,就死掉了。”“戰後那些石屎樓(鋼筋水泥搭建的唐樓),環境好些,但很多水喉壞了,消防設備不好,住在裏面牆都會滲水。”鄭寶鴻指,相比洋樓,唐樓在居住舒適度以及安全性上普遍較差,“它是幾有味(韻味)、好靚的,但是講到現實,就需要明白(面臨很多困難)。”

舊歡如夢,今缘難續

“(對於)年輕人(來說),有一句話就講得好,他沒捱過。”鄭寶鴻告訴記者,自己曾訓斥過一些熱衷保育唐樓的本地青年,他認為這些年輕人純粹是因為自己沒有親身體驗過住唐樓的痛苦,所以才會萌生出保育唐樓的想法,而早前住過唐樓的鄭寶鴻則認為:香港唐樓要應拆盡拆,唐樓屋主要能賣盡賣。

目前,香港絕大部分唐樓因其環境差、租金低廉的特性,經已成為貧困人口的聚集地,亦有不少屋主還會選擇將房間拆分出租,老舊的水喉、電路,加上唐樓內龐大的用戶基數,稍有不慎就會導致電路不勝負荷,甚至引發漏電等故障。唐樓住戶的梁先生也向記者證實,“如果同時用太多大功率電器,家裏可能就會停電。”此外,唐樓也開始難以匹配現代化的生活需求,即使經過水電改造,但梁先生指,“唐樓裏是沒有寬頻上網的,只能買手機的移動數據,或者那種移動Wi-Fi。”

加之很多唐樓屬於三無大廈,沒有物業管理,安全欠奉之餘,衛生同樣堪憂。據官方數字顯示,全港3692棟“三無大廈”中,以長者聚集的唐樓,面臨的衛生問題最為嚴重。而如何盡早讓唐樓中的長者安居,乃至盡早拆除這些有“奪命”隱患且缺乏保育價值的舊建築,或許才是香港城市更新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闭